星期三, 12月 21, 2005

說愛

愛是一種感覺。愛的感覺會像波浪起伏。同樣是愛,表現的方式不盡相同。但人總喜歡把表現的方式,當作是愛(注一)。

感覺本身會變異,不可能恆久不變,就如吃飽了的感覺會慢慢消失一樣。

要再有飽足的感覺,是需要再吃個飽,而不是幻想過去(或別人所說)的味道和飽足。同樣地,想再要有"愛"的感覺,就要投入資源去戀愛/再戀愛。假如你比較懶又或是環保如我,大可以選擇和同一對象不斷地談戀愛。

愛本來是單向的。找到相向的愛的人是幸福的。請多珍惜。

(注一):
例句1) 你唔陪我見班豬朋,妳不愛我。
例句2) 你連我們的xx+yy+zz紀念日也不記得,你還說愛我!

星期四, 12月 01, 2005

不可說?

無相本相非實相
皆為名相非真如
真如本即離言詮
能言詮者非真如
真如無能指稱故
僅依方便立名相
名相指稱非本智
如指指月當看月
真如本智自心性
唯有証入方能得
是故禪師無文字
不可說者無言說

阿修羅語錄.不可說?.051201

星期二, 11月 15, 2005

藝術

生活是一種藝術,戀愛也是一種藝術。

藝術永不會是科學,不能有太多的刻意,也不可經由實驗重複。

太刻意的只會是工藝而不是藝術。重複也不能重現,無論外貌如何相似。

好的藝術要灌注入真的感情,要施與受者同樣投入。

你有用真感情嗎?你又有多投入?

在歌頌戀愛和藝術的同時,我們更應歌頌青春。

青春使人無憂,青春叫人無懼。

但,你還年輕嗎?

星期三, 11月 09, 2005

雨霖鈴之外(注一)

朦松連日(注二)
過三即成(注三)
門外當鏽
安能好作響

古鈴銅所造
響銅為其名(注四)
銅錫雖變易
班駁留其身(注五)

其音或不純
未聞其不響
若懸古寺中
許欠撞鐘人(注六)


(注一) 雨霖鈴:一名"雨淋鈴",或名"雨霖鈴慢",本唐教坊曲名。相傳唐明皇入蜀時「霖雨彌日,棧道中聞鈴聲」為悼念貴妃而作。至宋時,有借此舊曲,另倚新聲,成一詞牌之名。雨霖鈴的詞,以柳永的〈秋別〉較有名。

〈雨霖鈴之外〉為答一友人,因雨觸情,而寫*雨霖鈴*之後之問。有與趣者可看:http://208209.blogspot.com/2005/11/blog-post.html#comments

(注二) 朦松雨:山西雲南等地的方言。指像霧氣般的雨絲。

(注三) 霖:連續下三天以上的雨稱為「霖」。說文解字:「霖,凡雨,三日已往為霖。」

(注四) 響銅:tin-bronze。為銅、錫合金的產物。響銅製成的器物若經過鍛造及轆轤加工,質地細緻,叩之即響,材質極適合樂器的製作。約公元五世紀,響銅器已能被大量生產。南北朝及唐時代部份的生活用具及佛具亦由響銅所造。

(注五) 班駁:為色彩相雜不純的樣子。在此指經過繡蝕後的不純外表。

(注六) 許 :"許"在此具三義:
1) 作動詞用,指"相信"。〈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2) 作副詞用,指"可能"。如:"或許"、"也許"。〈樂府詩集˙卷四十六˙清商曲辭三˙無名氏˙懊(心+農)歌十四首之二〉:「撢如陌上鼓,許是儂歡歸。」
3) 亦作副詞用,表示疑問。相當於何、什麼。〈唐˙杜審言˙贈蘇綰書記詩〉:「知君書記本翩翩,為許從容赴朔邊?」

星期二, 11月 08, 2005

李昌鈺的書

連續看了兩本李昌鈺的書 ―《李昌鈺破案實錄》、《讓證據說話》。叫做對李先生其人及其專業有個大概的認識。

作為一個人,李先生是值得敬重的。他那種努力、認真、專注、無私都叫人歎服。在其出身的年代,在普遍輕視華人的國度,在一個嶄新的專業內,要做出一番成績,實在不易。

同樣作為一個人,李先生也並非無懈可擊。假如這兩本書的相關敘述都是真的話,李氏不大可能是一個稱職的丈夫或父親。他個人在事業上所獲得的成積,正正就是犧牲了親人相處的時間換來的。姑勿論是否值得,其家人對其成就的付出,也不容忽視。

作為一本書,這兩本都不算是好書。不算是好書的原因與內容的關係不大,關鍵在於編排。

無論是《李昌鈺破案實錄》還是《讓證據說話》,自我重複的情況皆非常之嚴重。假使是兩本書同時看的話,其重複率約高達50%。這應該是到了不能接受的水平。自此,時報出版社在我心中的形象也遜色不少。

另一個編排的失當在於時敘的混亂。《李昌鈺破案實錄》開始時的敘述方式是非常有電影感的。無論在吸引讀者方面,還是寫作手法的運用上,都不應受到非議。但在其他一般的敘述,時敘的混亂會是敗筆。《讓證據說話》在這方面的失衡尤其明顯。如意識流般的寫作手法,在此似乎不甚適宜。

假使對這兩本書作出剖析的話,其內容大概可以分成三個主要部份。一、李昌鈺生平。二、科學鑑証之發展。三、應用案例。

以李昌鈺生平來說,缺乏了其家人、同事等人的意見。自說自話的李昌鈺,說不上立體。

以科學鑑証之發展來說,語焉不詳,無頭無尾,也說不上成功。

以應用案例來說,除了《讓證據說話》有部份有較具體的介紹外,其餘都只是輕輕帶過,內容未見充實。

故此,分開來看的話,這兩部書也算不上是好。

再者,當中的家長式說教,禁不住往自己臉上貼金等,都叫人不好過。雖然,美國CEO的英雄式自傳也是多屬此之類。但太多而且重覆的「神探」、「現場重建之王」、「當代福爾摩斯」、「世紀疑案」之類,實在叫人吃不消。而這實實在在是太「硬銷」了。

要命的是如某書友所言,部份的情節已在不少偵探小說裏出現過了,沒有甚麼新鮮感。雖然李氏所述的為現實上的案例,但無頭無尾,又不夠深入的描寫是不夠吸引的。

對此二書的失誤/望,有書友直接提出,對李氏自述為相當好的寫作能力及編輯能力的懷疑。以至於對早年台灣和馬來西亞的中國人的閱讀能力、閱讀要求和文化水平的重新評估。甚至是坐時光機回到當年做總編的亂想……。

執筆時忽然想起,書和文章的分別。能寫得好一篇篇好文章的,未必能駕馭一本書,篇幅的長短不無關係。假使將兩書的各篇章獨立拿來看的話,以上的部份指控也可能會因此而失據。假如這兩本都是李先生的散文結集的話,也未可厚非,但事實卻非如此。

星期五, 11月 04, 2005

Pros and Cons

這陣子日子過得異常充實,彷彿全年要做的額外工作,都在堆這兩三個月內。上班以外的時間都排得滿滿,彷彿是要還債。

我還記得初做翻譯時,別人投以奇怪的眼光,眾多仁波切及法友們的期許。

都這麼多年了,我還是戰戰兢兢,還是感受到那種無形的壓力。

現在每完成一次翻譯後,總會有些舊雨新知,問些類似的問題:

「你當初是怎樣開始當翻譯的呢?」

是因為無人肯做。想當年,有一個很好的堪布很想教,有一班弟子很想學,有一個頗會藏譯英的喇嘛,就是欠中間一個英譯中的人。

「有英譯中的佛學字典嗎?」

印像中沒有。要算是中譯英的,像樣一點的也未見過。

「那些佛學名相,你是那裏學的呢?」

看書。主要是經、律、論,藏、中、英字典及參考前人的中英文譯本。

「當中有不少錯譯和亂譯,如何分辨?」

以藏文原文做辨識。加上實修和審問,依上師口訣決疑。簡單來說,就是聞、思、修。有些問題和答案,是沒有通過實修的人不會知道的。

說真的,我對自己的成積不甚滿意。不過,信譽和口碑,卻已經建立了。甚至有人會問:「是阿修羅做翻譯嗎?」是的話就來。

阿修羅自問中文、英文、(尤其是)藏文都算不上是好。是甚麼原因這樣得人信賴呢?

經訪查後發現,阿修羅在其他人眼中,是個很盡責的人。

阿修羅習慣在翻譯遇到疑難、問題或不明白之時會當面說明。未能即時解決的,會利用自己休息的時間去釐清,盡量趕在下一節前,將釐清後的結果當眾宣報。

在親身見識過某些來自台灣的翻譯的"表演"後,我終於能切實地理解到他們的感受了。

面子真的這樣重要嗎?為甚麼不問呢?不懂,可恥嗎?

翻譯的責任不是翻譯嗎?自說自話不是演講嗎?那算是翻譯?

你那幾句話,說不定會影響台下那些人一輩子呢!

你竟可以面不紅,氣不喘,還按時收費?

佩服。佩服。

慢著……按時收費?

怪不得啦!

星期三, 10月 19, 2005

大日子

實務一波接一波,忙到要死,部落格自然被冷落了。

偏是在本應最忙的日子,因為計算上的錯誤(比預算中順利),又沒有帶手提電腦出門,才得以休息休息。

今天是某靈童坐床的大日子,儀式由某法王主持,有數以十計不同派別的顯密上師、團體或代表到場興賀,情況十分熱鬧(或混亂)。

某幾個不得其門而入的人,竟在外頭大吵大鬧,使前線人員變得火紅火綠。在下只好出去耐心地解釋因為座位不夠,不能放他們進去,等一下會安排所有人進去獻哈達及供養等。那幾位人士卻就是不依,吵鬧依然。

當我問他們想要進去做甚麼時,他們說一定要在裏面坐下,還說今天特別為此而請假云云。

事實上,有為數不少的仁波切、法師、大德等是特地坐飛機來的,連他們也有不少站著。他們長途跋涉,也只是為見法王及靈童一面 ……。

單單在裏面坐下的功德,會大得過對人破口亂罵(我還穿著法衣)的損失嗎?

當被質問到我們是否佛教徒時,阿修羅實在無言以對。

為甚麼一定要坐在裏面呢?學佛要調的不是心嗎?

星期二, 9月 27, 2005

甚麼叫台灣

百忙中去了台灣,去了卻更忙,在兩台電腦前忙了一整天。

台北變了,捷運新了,行人多了,辣妹多了。

街頭小店少了,開門的店少了,不開的都倒了。

街頭沒了苦瓜蜜汁,卻有無糖、無水──白玉苦瓜汁。

沒吃肉燥飯,但有牛爸爸、涮涮鍋自助餐。

對我來說,吃吃吃 + 做做做 + 朋友 = 台灣

星期三, 9月 07, 2005

《華氏451》

因為對此書抱有祈望,所以有點兒失望。

華氏451的故事不大曲折,也不大突出,也沒有甚麼震撼(相對The Giver)。設定方面,如消防員的角色,卻見心思。

描述的文字佔的篇幅雖多,卻給人一種精簡的感覺。只是太多太精細又不大重要的描述,把故事的節奏拖慢了(Lord of the Rings?!)。無可否認,本書是非常之有電影感的,尤其是結尾大爆炸那段。

書中犯駁的地方非常多。本著聽故不駁故的精神,只好置之不理。比較好奇的是 "god" 這個字的出現頻率不低,在這個沒有宗教書籍的社會,他們口中的 "god" 到底被賦予了甚麼意義?

關於書或資訊,阿修羅頗同意作者通過Professor Faber之口講的: Three things are missing: Number one, as I said, quality of information. Number two: leisure to digest it. And number three: the right to carry out actions based on what we learn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the first two. 事實上日常能接觸到的資訊的素質是每下愈況的;可以自由運用的時間也日漸減少,沒有太多可以靜下來好好地思考的空間。假使都是些肥皂劇、《忽然一周》之類(借用友人舉的例)的話,需要思考的地方也不太多。至於"權利"方面,應該是自己主動去爭取的。書中所描述的那種主動選擇放棄的社會,是叫人非常之傷心的。難為 Captain Beatty仲話:"Here we go to keep the world happy, Montag !"

書中Professor Faber講的"If you hide your ignorance, no one will hit you and you'll never learn." 非常有意思。但有幾多人,敢於在人前示弱呢?尤其是我們身處的社會。

可以的話,阿修羅會選擇用那些防火塑膠去做一本本的書。

星期四, 8月 25, 2005

劣幣驅逐良幣與無政府制

有網友在網上介紹一篇題為〈劣幣能驅逐良幣嗎?〉的文章,當中談論的是「格雷欣法則」,即劣幣驅逐良幣的定律。這篇文章實在寫得不錯。也能平實地指出張大教授在自己臉上貼金時,偶爾會出現的漏洞 :)

〈劣幣能驅逐良幣嗎?〉

在談論"無政府制"時提出這篇文章,也許是想要說明"劣幣驅逐良幣"的定律不一定正確;又或者是想指出"無政府制"或"完全的自由"是件好事。

單單依據這篇文章的觀點,有人會得出"無政府制"或"完全的自由"是好事的結論是不奇怪的。事實上,假使我們能前設"人是任何時候皆是理性的",會"不斷地追求最大的利益"的話(如貨幣自由兌換、自由流通的例子) ,在下是也是會同意的。

但在現實的世界中,人是否"任何時候皆是理性的"而又會"不斷地追求最大的利益"呢?

又或者換個角度去問:"貨幣自由兌換、自由流通"可行,是否就等如"無政府制"一定可行呢?

為能較清楚地闡明我的觀點,請容許我舉個網上的例:

假使上網的目的是找志趣相投的人閒聊,而 X網站又是這類人的集中地,為了減低"時間"這個"成本",他好自然會去 X網站。

假使 X網站因為"無政府制"的理想,實行"無政府制";一班"無政府主義者"會慢慢聚集,共識或規矩也會漸漸形成,會通過自助合作而慢慢達至和諧。

但因為是"無政府制",當另一班"無政府主義者"加入時,就會因為"無政府主義者"的特性,直接挑戰已經建立的共識或規矩,無論其共識或規矩是否合理,環境(在他們出現之前)是否和諧。

一套完美的共識或規矩也許會在數十年後或數百年後建立起來(就像容許貨幣自由兌換及流通的 forex market)。但一個普通的人或一個(相對地)腳踏實地的網站會願意因此而付出數十年甚至是數百年的時間嗎?

諷刺的是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來建立的共識或規矩不一定是完美的;就算已經接近完美,"無政府主義者"一句"不夠自由",就能將之推翻,共識或規矩又要重新建立,循環而不息;更要命的是在沒有共識或規矩下,久不久就會有混亂﹔在有共識或規矩下,就不算是真正的"無政府制"(小政府制?)。

如是者,那些非真正"無政府主義者" ,是否會理性地,為著"追求最大的利益",而"自由流通"至另一個網站或媒介去減低"成本"呢?

原有的"居民"又會否因為實行"無政府制"的"機會成本"太高而放棄或反對呢?

在網上,奇人異士甚多。假使阿修羅上面(尤其涉及經濟學)的推論有不對的地方,還請不吝賜教,先謝。

星期三, 8月 24, 2005

光與影中的光與影

因為網上的串聯,在blog與blog間游走,不經意走到一個叫「光影記事」的部落格。

眼前是一輛火車及一段帶有新詩味道的文字。乍看之下,我還以為是「借」回來的。

文字,總帶著點詩意,偶爾會帶著激情;但非但不覺熱,反會帶點冷、帶點酸。

相,尤其是風景照,照得很好;有精神,有力氣。但不知為何,總會透著一份孤寂。

Blog主會談到台灣、貓、麥兜、宮本輝、達明一派、牛棚書展、村上春樹、卡爾維諾、新聞及言論自由、香港的民主發展……彷彿就是我的網友的總集體。

假使你心情不大好,請不要到訪他的部落格。

看他的文章,心情會不其然地重起來。

頗喜歡一篇叫〈失落與夢——Land of Plenty〉的。

星期二, 8月 23, 2005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中之「金剛」淺釋

見某友好談及《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下稱《金剛經》)中「金剛」之義,本欲行一短文直指其要了事,誰知下指如風,頃刻而成此文,非始料能及。行文至經文之引述時,竟自行換成語體,更是始料之未及也。

Vajra是梵文,與 dorje 同義,藏文是 ba dzra,漢譯「金剛」,指最堅實,不能被摧壞的物質,所以一般被理解為金剛鑽。以之作為形容詞,就是「不可摧破」的意思。

要知道能「切割」、「毀碎」「金剛」者,亦「金剛」也。除「金剛」自身外,無他物能斷。

般若智慧能斷煩惱,如「金剛」能斷萬物。然般若智能被斷乎?曰:能。唯斷般若智者亦般若智也。

般若經有大般若(十萬偈)、中般若(二萬二千偈)、小般若(四仟偈)。中般若含攝大般若之精要,小般若則為中般若之攝集(見《大智度論》)。小般若之攝集更兼具堅利之性者,《金剛經》也。

攝集《金剛經》之心要者,《心經》也。《心經》之精要,在於經末之咒(般若佛母咒),咒之精要為一藏文「阿」字,意即「無生」。唯此皆題外之話。

《金剛經》在般若類中,被冠以「金剛」之名,其堅利可知。即玄奘法師所謂之詮「無分別慧」者也。

驚嚇

昨天,在網上依著朋友的blog的連結閒逛,去到一個叫心是平常的 blog。

這些文字為何會這樣熟識的呢?連著‥‥‥亂想棋聖道場的"加拿大人"、"高個子"?我知道是誰了。

今天,再到此一遊,竟發現自已被點名,真是感到驚嚇。心想,難道這位人兄背脊有眼?

既然都見到了,就姑且應你一應。

介紹三本自己認為最好的書,並說出喜愛的原因?

我最喜愛的都是有關佛學的書,那幾本都是只有經過特別考核後才可能擁有的非賣品。這叫我如何介紹呢?

還是改用一般人都會看的次選好了:

一) 《維摩詰所說經》另有譯為《淨名經》者;不過,本人對鳩摩羅什的譯本有著特別的偏愛。特別喜愛此經的原因有五:1) 維摩詰居士的行事作風,甚對在下的脾胃;2) 此經異常地深入,又異常地淺出;3) 極具幽默感,有時甚至是爆笑(不擔保你會笑);4) 充滿智慧;5) 用的是"大圓滿見"。

二) 趙雅博的《十子批判》。這本是我少年時(中三或以下)在圖書館看過最有印象的哲學書。就是這本書教曉我如何切身處地地思考問題的(如角色代換,加入時代、智識、地理等的界限等)。這本書的"批判"也相對地比較中肯,可非常方便地一次過重溫先秦十子的思想。

三) 《別鬧了,費曼先生》。費曼的幽默機智及近乎頑童的行止,與其在理論物理學方面的成就一樣突出。這本書講的是費曼的幽默機智,包保你笑到反肚之餘又"學到野"。基本上,我對有關費曼的書都喜愛,這是我看的第一本。

點名(5個咪5個囉):

熊的秘蜜夢工廠

無所謂智慧
Mush Room
純屬虛構
*小麥菲大件事*

有一兩位還不算太熟,如有冒犯,先說句唔好意思。

星期日, 8月 21, 2005

快樂的校工

做一個快樂的校工和做一個快樂的人沒有分別。

做一個快樂的人最重要的是知所進退。能以簡駕馭繁,直達問題的核心,不浪費精力在無益的枝節上(注一)。方便和智慧相運。隨境轉,心不移。言行合一,不講大話(注二)。

(注一)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故快樂的校工會慎言及善用pm。

(注二)大話有二解。一為浮誇而不真實的言論,一為浮誇而不切實際的言論。在這裡較著重的是後者。所以,非常不幸/幸運,你會發覺網上和網下的阿修羅是同一個人。只是網下的我反應會比較快,說話會比較不嚴謹。此皆是打字速度慢的功過。

星期六, 8月 20, 2005

從校工到校工之上 (三)

在網上某個相對地非常自由的地方。有一班人,他們有頭腦、有學識,牙尖嘴利而且非常玩得。漸漸投入得多了,也多了一班朋友。

他們有部份是那個地方的元老,有部份(也)是那裡的校工(即是版主),但不約而同的,他們都在校工的位置退了下來,有部份人辭職的原因不明,有部份人聲稱是為了自由。

在一個巧合的情況下,我成了那裡的校工。

我曾到校務處(版主區)翻查過他們的行事及執法的紀錄,雖然不同意他們的某些想法和言論,但行事作風尚算正派,某些甚至值得尊敬。

直到有一天,他們(是部份不是全部)群起來抗爭,說要悍衛言論自由。說某些校工壓制言論自由。他們也許有理由去懷疑,卻冇理由去以之罪人。因為他們提出來的原因查之無據,可以說是一場誤會/誤解。

有部份(前稱部份中的部份)聲稱悍衛言論自由的人,用的其實是"雙重標準"。他們聲稱校工用某些語句或語氣去衡量或入罪是不當,他(們)自己卻可以以此去入校工罪。更要命的是前者查之無據,後者卻查之有據。

他(們)自己雖曾經使用同一種管治方法,但當他(們)自已被些這些管治方法管治時,卻可以聲稱自己的手法不一樣,又或是可以無賴的謂:「我當時做得不好又如何,無人叫你跟丫,你可以做好D加嘛」之類。完全不是合格的泥水匠。

一句「小心會殺錯良民」的警語,也可以是壓制言論自由的"感覺"和証據。事實上,在發言的人似乎都沒有察覺到這一點(指雙重標準)。這本來是十分之可笑的,但我當時竟然無辦法笑出來。

單以言論或思想去入罪是不恰當的。前者是文字獄,後者是思想控制。以一些人的言論自由,去壓制另一些人的言論自由,根本就沒有言論自由可言。聲稱如此這般的行為為悍衛言論自由,也十分之好笑。

也許,他(們)提醒了我,人本來就是這樣的。故此,阿修羅覺得應該是到了退下來的時候。畢竟,勸說而沒有結果的工作是很累的,所以我選擇提早放下校工的擔子,回復自由之身。

服眾可以以力,以個人的言詞技巧,以至群眾的壓力等。也可以服眾以德,就是凡是講理,對事不對人,使用單一標準等。

不能以德服人,就不可能叫人心服口服。所以,校工及部份版友們的反彈是正常的。

天地本來就是廣大的,校工也可以是深不可測的。

從校工到校工之上 (二)

第二個我想寫的校公姓李,人稱李伯。一個頭髮班白,個子不太高,身體壯健的老者。他在我的母校服務的時間也不短,大慨在十至廿年之間。

李伯對校內的一切大小事務均非常熟悉。大至禮堂的整理佈置,小至小電器的簡單維修,皆能一手包辦。他做事喜歡親力親為,對事情的要求也甚為嚴格。

李伯就住在學校裏,晚上喜歡喝酒,酒量不差,酒品也好。要算是喝醉了要罵人,「他媽的」三字也絕不出口。對,他的母語是國語,說的是半鹹淡的廣東話。親人都不在香港,或已是另一種的「都不在」。

有傳說,他年青時打過仗,是國民黨的官,也殺過人。但我沒有求証過。反正,這些都已是過去的事了。他老人家不提起,我也就不問。

不過,海盜以新鮮人心送酒的故事是他說給我聽的。他可以由為何用斧頭取人心比較方便,胸前下斧的正確位置,如何用膝頭把心臟從人身內頂出,讓它繼續跳動,到如何罷放"屍"身,好方便又新鮮地把心一片片割下來下酒,詳盡而合理。

對阿修羅的跳皮鬼馬事他也知之甚詳。有見我在訓導處或校長室出來,也會問問是甚麼事。當知道不是我又曳曳時,他都會在眼中流露出笑意。對我有時遲到或溜後門等小事,有時也會隻眼開隻眼閉。

李伯為人外冷內熱。說話不多,卻具威嚴。我之於他或他之於我,就像是一對愛鬥氣的爺孫一樣。

畢業後,我久不久也會去看他。後來,他年紀更大了,行動漸漸變得不方便。在他住進了老人院後,我們就沒有再見。

李伯,2005年,3月,去世。

待續 ……

星期四, 8月 18, 2005

這個‧這裡

本來打算今天寫《從校工到校工之上 (二)》的,結果時間都用了來寫這個。算,就把這個貼在這裡:

還在熱烈地討論?大家不要熱烈到起火才好。

在下建議各方人士衡量一下,在各方人士的思想倡導下的管理結果的差異。如無意外,你們將會發現只有極少,甚至是無差異。

在如此這般的情況下,實事求事的人會覺察到已經沒有繼續討論下去的理由。

假使硬要討論下去,討論的本質或方向就會落在原則、理想和人身等等,與實際事務不大相關的事情之上。

在此我只想講講原則。假使原則是有壓制言論就反"木台"。那思考和求証的方向,應是"有否壓制言論",而不是被懷疑"壓制言論"者到底想法如何。

或許可以舉個例。你們以為在言論被壓制的地方,你們有機會與當權者直接討論或直接質問當權者是否在壓制言論嗎?你們頂多只能拿著確切的當權者在壓制言論的証據,一次又一次地被壓制言論。

你們手頭上有當權者在壓制言論的証據嗎?還是只有懷疑和猜想?

你還可以大刺刺地發言嗎?

可以?!那壓甚麼言論???!!!

要以是非題的"對事"或"對人",來考慮是否有壓制言論或是否應該離開,是否太兒戲呢?

這和女友或太太問:「你愛我還是不愛我?你說你不愛我,我就走。」有甚麼分別?

面對此等情況,可建議的回應是:「女友大人/老婆大人呀!你就看我對你的表現吧,下下都要說"我愛你"怪難為情的,思想本身也是無罪的呀。我口說愛你但實質不愛又有何用?」

咳……咳……想日子好過一點的,也許可以把「我口說愛你但實質不愛又有何用?」這句放在心底。

星期一, 8月 15, 2005

從校工到校工之上 (一)

中學時代,對校工們很有印象。原因一是少年阿修羅極為跳皮鬼馬(不乖的代名詞),許多時/事都要他們善後。原因二是曾經插手籌劃/處理不少校內事務,也不得不和他們好好地打交道。

母校的校工也多奇人異士,好奇的我,在他們口中得知不少校內外歷史、軼事及趣聞。

記得在某個臨近暑假的日子,一位自命精通面相手相的校工問我:「xxx是你的朋友嗎?他面上有黑氣,可能在暑假時會出意外。你和他去玩時,要多多照應他。」

阿修羅久不久就會看到這個校工拿著女同學(們)的手,指點他們的愛情迷津。雖也因好奇給他看個掌,但因性格所限,只會疑中留情。比較不好辦的是,xxx曾多次公開表示在下不適宜接任校內某制服團體的頭頭,原因是他本人較在下更為合適云云。故此,在受到如此古怪的請託時,只好唯唯諾諾。而事實上,阿修羅是無可避免地知道他們在暑假其間的活動的,因為阿修羅是不被邀請的主角(?)。

誰不知,在這個暑假的某個晚上,竟接到此君的死訊。

在陰冷的殯儀館內,見到了那一眾在邀請之列的朋友,他哭成淚人的母親,他浮腫至不能辨認的面孔。

是車禍,他們告訴我。

回到學校,那校工見到我劈頭便問:「你為甚麼不好好看著xxx,你看……。」

面對著脹紅了面的他,我實在不知道應當如何應對。

在他退休時,校報的訪問稿內,也有提到此事。只是xxx和阿修羅的名字被隱去了。

「天意。」應算是他對此事的總結。

待續 ……

星期四, 8月 11, 2005

「等價交換」?

由於《鋼之煉金術師》的流行,追上潮流的一輩現都把「等價交換」放在嘴邊。

《鋼之煉金術師》輕易地把「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句被標示為長氣加老土的老話,打進了年青一代的心坎。誰敢說包裝不重要?

但想深一層,如何才算是「等價」呢?本質上並非完全相同的兩件物體算是「等價」嗎?在世上有本質上完全相同的兩件物體嗎?假使有,那有必要「交換」嗎?

以一件事物,去換取另一件事物,需要付出的叫「代價」。「交換」得以成立,是交易相方覺得被「交換」的事物的「代價」相等。謂之「等值」。但a和b所付出的同一樣事物是否「等值」呢?

答案是不一定。要算是公價貨品,也會有人可以取得折扣。a君的一吻,與b君的一吻,對c君做成的震撼也甚為不同。這關乎公平嗎?這算是歧視嗎?

真正的答案在於交換的對手是否覺得「等值」。是否覺得「等值」牽涉到主觀的判斷。凡牽涉到主觀的判斷,就是一種「藝術」。「藝術」本身是沒法用完全客觀的標準去衡量的。事實上,世上的萬事萬物皆有本質上的差異,同廠出品如是,同卵雙生兒亦如是。

要求「公平」和反「歧視」,其實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把主觀的曲線拉直。故此,世上並無真正的「等值」。「等價交換」?真不知從何說起。

星期一, 7月 25, 2005

2005香港書展之……

下午六時三十分,還在書展的會場外繞圈,人真是不少。

……!

六時四十分,終於繞完一圈,差不多要下階梯了。甚麼?你竟在前面放人?他們都不要繞圈嗎?那這百多人為何要繞呢?

……?

老哥,還是算了罷,雖然那十分鐘的腳力丟得頗冤枉。

……。

在鬼叫甚麼呢?大家都聽不到耶。開始賣晚上門票?那是啥意思?只收拾圓?好!

……。

喂、喂、喂、怎樣看我也不像是去兒童天地罷,我是要轉右的。還好,你都讓人過去。

……。

沒有索引嗎?索引都在上面?一定要先上去?好!

……。

好歹有索引了,目標是Hall 1。甚麼?西藏、青海、雲南的出版社都沒有來嗎?阿修羅啊,你為甚麼不先攪清楚,這次不又是白來嗎?

……!

Hall1為何安排在最後呢?去Hall1之前,一定得經過Hall2和Grand Hall?天呀!為何年年都是這樣?文具和cd比書重要嗎?明明是叫“書展”耶!

……。

老友,你色迷迷也有個限度吧。阿修羅明明是個男啊!

(阿修羅為何久不久就會被錯認是女,是個不可思議,卻又實實在在的迷團。)

……!

小姐們,妳們下次請多穿一點吧。雖然大家都知道外面天氣很熱。但妳們的經意∕不經意,常引致人龍突然轉向及道路阻塞耶。書展已經夠迫的了。話時話,人們不是來看書的嗎?

……!

配備自動灑水系統的黃財神?真夠創意。

……!!

(話說財神們都因為求助之需求甚殷,公務極之繁忙,體溫時常超高。故甚喜能使之降溫之冷水浴。對授之以冷水浴之士之任何申請,均會加倍滿足及加急處理。故以“方便”見稱之密乘,有各財神之《水供》法。

密乘以意為先,《水供》之儀軌亦有各種要求和規定。今以機器代勞,水又循環再用,其可得乎?)

那香爐是用純銅製的吧。看來是唐代的制式。甚麼?阿修羅一點也沒有看錯?是志蓮自己請人在大陸造的?一百二拾圓一個?

貴!

……?!

星期二, 7月 19, 2005

何先生

何柱國可能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名字。假如你不知道大慈善家何伯(何英傑)有個孫。假如你不知道今天香港煙草公司屬誰。假如你不知道現在誰是星島新聞集團主席。假如你無讀過《頭條日報》。假如你對古玉和全國政協常委都無興趣。假如你7月16日沒有看港台製作的《動感時事》。

在下有幸通過電視,看到此君在《動感時事》的言論。實在感觸良多。

何先生對港大醫學院命名風波的看法是:「有人為了政治目的而搞煽動 」。假設當事人是他,他的回應是:「如果這樣說,因為有一小部分人,可能會激怒我,以我的脾氣,我更加會接受。要不,你叫我不要捐,你自己出去籌十億出來囉﹗」

又是「政治目的」,又是「煽動 」,政協們的思路頗真一致。這次只單單漏了「一小撮」這幾個字。何生的真誠和胸襟,實在叫人「感動」。

當主持人問他《頭條日報》是否肩負了宣傳「北京思想」的責任時, 何生以反問句作答:「支持政府係咪罪呢﹖係咪犯罪呢﹖如果支持中央係咪犯罪呢﹖」

支持政府,支持中央,當然不是犯罪。甚至可能是做生意的不易道理。靈活轉向,向當權者靠攏,應該就是行商的鐵則。但用在傳媒上,是否適當呢?

傳媒不是應該有專業操守,有社會責任感,能對政府起著監督作用的嗎?

何生這樣的回答,是否赤裸到叫人有點不安?不知道《星島》及《頭條》的新聞從業員,聽到老闆的這番言論後,會有何感想?

最妙的是何先生說他時刻記住祖父的勸勉﹕「千祈唔好妒忌別人。」一再強調,何伯每年總提醒何柱國幾遍﹕「記住千祈唔好妒忌別人。」

在聽其言,觀其行後,我們不得不佩服何伯切中要害的眼光。「知行合一」也許早被人遺忘?

假如你對肢體語言有點認識,而又錯過了《動感時事》的話,可利用以下連結:http://www.rthk.org.hk/rthk/tv/newsdynamic/

星期四, 7月 14, 2005

創業難,守業更難?

創業者和守業者各有所長,各有所需,故應各有難處。"更難"可能是假設了守業者是創業者的第二代。

若如是,守業者就悲慘了。當退守時,也不能退守。創業者又會利用過去的功績、尚存的影響力和個人的魅力(成功創業者的共通點),“指點”及批評守業者。

假使把守業者交由創業者親自訓練,情況可能更糟。因為創業者需要的是進攻的策略,不怕輸的勇氣、遠大的眼光、廣闊的胸襟。守業者需要的是防守的策略,不怕被揶揄的勇氣、先能打算好目前的眼光、謹慎而微小的性格。所以創業者眼中的守業者都是"無膽鬼",守業者眼中的創業者會是"賭徒"、"草包"。

假使天下已經大定,創業者無多大的出路,要以一己之力開創局面亦殊不容易。相反,天下紛亂時,守業者就沒多大的前途,日復日的小心經營,成效或許未見,就已成泡影。

人無完人。全能、萬能的人絕無僅有。外向、內向全是性格使然。適當的人放在適當的時空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個人應因應自己的性格,在群體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鳥飛漁潛,非關高下,性之使然,絲毫不能勉強。

就如聰明的李澤楷(電訊盈科主席)不會去做廠,聰明的陳偉良(富士康國際主席)不會去玩財技一樣。

星期日, 7月 10, 2005

《The Giver》

假如你有打算看 Lois Lowry 的 The Giver 的話,請不要再看下去,否則將可能破壞了閣下的雅興。我這樣說並不是我覺得這本書太爛,相反是因為這書頗值得一看,結局卻甚有爭議性之故。


篤、篤、篤 …… 才99%,這真的已是最後一頁的最後一句嗎?我還以為會接去聖誕的“記憶”呢。

痛苦根本就是智慧的土壤。沒有痛苦,何來智慧?「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豈夏蟲之過?具智慧者的孤獨,我想我能意會。

理想國就是一體化,個體之間沒有分別?這和集中營有甚麼不同?集中營就是理想國?真夠諷刺。難怪友人會想起新加坡。

假如 community 就是集中營的話,the Giver 就是過過或知道集中營外生活的人,Receiver 就是被揀選接受這些“記憶”的新一代。出走就是投奔自由。

那個雪橇的“記憶”怎麼會"This was something that he could keep. It was a memory of his own"呢?難道多次在腦內把“記憶”反來覆去就可將“記憶”變成自己的了?若如是, 就和我們一般認知的記憶一樣,越想就越"記得"清楚(雖然會不自覺地加上虛構的枝節),何來fallen behind?還是,這根本就是那一代的集體記憶,Receiver 本身就是 Giver?(你聽到弦外之音嗎?)

Gabriel、Rosemary、Jonas 、 the Giver(有提過他的名字嗎?)都說明了世界並不完美,世上總有意外,死硬派的死硬本就在骨子裡,存在在血脈中。

Gabriel 的夜哭,Rosemary的憂傷,Jonas 的勇氣,the Giver 的記憶,做就了改變的可能。自由變得可能。Echo 變得有可能。

話說 The Giver 是一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最後一本叫 Messager。Messager 會否是萬一整個 community 的 Giver 都掛掉後,由其他的 community 派出來的備份呢?在聽說,The Giver 已是作者最有深度的作品後,求証的動力立刻消失。

今天獲得了一些珍貴而又合理的結論,就是:
1) 小說的故事最好不要有結局,有也要有點模糊。
2) 千萬莫直接說教。
3) 對不合理的部份,不要(強行)自圓其說。
4) 多留白。讓讀者有自由發揮的餘地。
5) 越是聰明的人,越會對有點道理,但說不清是啥道理的道理著迷,並會自行將其圓滿。

咦!是否有需要將此愚者之得“依貓”給羅琳呢?Harry Porter 的結局快將面世耶。

星期四, 7月 07, 2005

日知錄

之一、看動漫時特別喜歡一些可以打不死,死了又可以再生的角色設定,覺得很好玩、刺激、有挑戰性。忽驚覺這就是阿修羅道和地獄道的設定。死了又生,生了又死,面對的是無盡的爭鬥與痛苦。

之二、有朋友有些不知從何而來的誤會,選擇放著不管。被指出極有可能是誤會後,露出來的卻是一副"且讓它去"的模樣。聰明人,總愛打高章牌。高章牌遇著高章牌,總是流局。流局就要從新開始。

之三、對著不相熟的人和事,我們會戰戰兢兢,溝通只會怕不足,總會反反覆覆地確認。對著太相熟的人和事,我們總會掉以輕心,"大家心照"的結果,就是各有各照。因為太熟,所以錯不在我。

之四、智慧源於歷練,歷練不能離開痛苦。不夠痛苦就不夠深刻,不夠真。你怕吃苦嗎?怕的話,當滿足於接受二手的智慧。要獲得第一手的智慧,就要出去好好地接受磨練。

之五、人總習慣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別人。總喜歡:「我喎,當然……」。若再加上別人美言幾句,就會魂飛天外。我有幸/不幸地跌過,我知道痛。所以我不會飛,所以學會了謙虛,所以看起來很蠢。

之六、請不要對號入座,我講的不一定是你。假使你有所得著,那也是你的幸運,與我無關。你看得一頭霧水,那可能是天氣的關係 ,亦與我無關。試問月有陰晴圓缺,那及今天的是晴是雨?

星期日, 7月 03, 2005

是時候

閒來聽某小眾電台的錄音。在途中聽到自己名字,不免有些錯愕。

太誇張了。在下自然還有貪慎痴,當然也只是凡人一個。「和尚」原是恭敬語啊。

因為人懶,打字慢;只好多思考,少發言。思考多了,自然就不會衝動。不衝動,就較能客觀。你們口中的「持平」,可能就是這樣來的。

愛惡變得不太明顯,算是近年變得較明顯的一件事。也沒有甚麼奇怪的。人老了,看多了,就能意會到事情或許不止兩面,各人自有其道理的道理。未有此轉變的你們,可能是(心態上)較年青之故。

插不了咀的問題,區區可能更為嚴重。思想與年齡的隔閡,遣詞及用語之區別,個人性格加上個人形象,再再在我面前,築起道道洪溝。

時代日夕前進,轉變自也不免。人大了,興趣多了,時間少了,自不會長在一處留連。聞說某些網友的部落格能賣錢呢!

你們這班「老餅」假使在MB都不再活躍,也許也到了我退下來的時候。

星期三, 6月 22, 2005

薯仔、沙發、老鼠

從前的美國人十二分之看電視。一有時間就坐在沙發上看,一聲不吭,動也不動,活像個薯仔(土豆)一樣。沙發上的薯仔,Couch Potato由此而生。

英國有個代表4000多名種植、加工土豆農民利益的"土豆理事會"(The Potato Council)。這個"理事會"對Couch Potato可不大滿意。他們為了消除"土豆對人有害"的誤解,發起了取代 Couch Potato一詞的運動(注一)。

說實話,Mouse Potato (鼠標土豆) 與 Couch Potato (沙發土豆)也差不多。"電腦迷"的身材絕不會比"電視迷"遜色。正所謂:天下薯仔一樣圓 :)

你是沙發還是老鼠?

我猜你至少會有一半是老鼠。要不,怎會看到我這篇胡混文章?

不要為交不到男 / 女朋友而抱怨了。雖然 Mall Rats 與 Mouse Potato 都有"老鼠",但是一個主動,一個被動,一個四處動,一個不推也不動。

薯仔們,要起來走個圈嗎?


(注一):Couch Potato一詞第一次見於1979年的洛杉磯時報,1993年被收入牛津字典。

星期日, 6月 19, 2005

《Veronika Decides To Die》

看完了《Veronika Decides To Die》。這是我看的第二本 Paulo Coelho 作品。第一本看的是《The Alchemist》。感覺上《The Alchemist》較好。不知作者是否對天主教/基督教有偏愛?兩本作品都埋下了「神」的影子。

《Veronika Decides To Die》應算是 Veronika, Zedka, Mari,Eduard,這「四個神經病」的故事罷。假使加上作者及讀者,說是「六個」也可以 :x

《Veronika Decides To Die》寫得比較鬆散。而事實上,我也把它丟下了幾次。

到底何謂「神經病」呢?「敢與人不同」就是「神經病」?

若是,神經病的人多的是。若非,如何才算是「神經病」?「神經病」有病理學上的判別嗎?

在病理學沒能明顯判別的情況下,所謂的「專家」說你是「神經病」,你就是「神經病」嗎?在每四個人就有一個精神病人的前題下,那些所謂的「專家」,自身就是「神經病」的機率也不低。

鄙人因為孤陋寡聞的關係,不知道/不相信過量地服用安眠藥會有機會導致嚴重的心臟病。在看時一直抱有懷疑的態度。故此,最後發現原來是個局時,心靈也沒有半分震盪。對是喜是悲的結局也不太關心。在在不能投入地看小說,如何會有樂趣可言?我真是失敗 -_-!

書中的神經病患者求的是開心,開心既是人之所共欲,為開心而「神經病」或「扮神經病」,有甚麼問題?假使「神經病」的,還能多一分自由,少一分負擔,給人話話神經病,又有甚麼關係?也許,做個「神經病」也不錯。反正,理性的人都不見得「正常」(阿修羅竟認真地考慮加入的可行性 :x )。

因正面地面對死亡而改變了人生態度,因人生態度的改變而改變了自己,因自己的改變而改變了他人的進程。本來就是佛家常設使用「四轉心識」的手段。

人身難得、生死無常,自能放下。
因果不壞、輪迴是苦,自無退路。

本書說的就是人身難得、生死無常這兩「轉」。

後記:據 Paulo Coelho 自述,他曾三進三出精神病院(原因就和 Eduard 一樣)。Veronika 根本就是他的女性體現。見下連結 Why I Wrote this Book:

http://www.santjordi-asociados.com/veronika.htm#articles

星期四, 6月 16, 2005

《金錢之王》

蔡東豪的新書。蔡東豪就是在《信報》寫《原氏物語》的原復生。

這書據說是蔡生在找到新方向前要做的二件事的其中一件。這件事實在做得不錯。行文流暢,言中有物,可讀性高。其可讀性之高竟包括了序、自序、總結及嗚謝,是為十分罕見。書在編排及攝影(!)上竟也有一手。這是意料之外的附加價值。我也忍不住買了一本。CUP出版?沒有甚麼印象,卻又好像聽人談過 …… 嘿!老柏又發作。

這本書的英文名字叫 The Money Masters 和John Train 的大作同名。內容也是寫成功投資者的故事。《金錢之王》其實就是五篇"金錢之王"的訪問。

葉維義、林少陽、鐘民穎、陸東和陳鎮洪這五人中,個人對葉維義和陸東較為熟識。個人也以為這兩篇寫得最好,最有參考價值。

陸東(Andrew Look)是出名"牙擦"的烏龜(因其撰寫的分析報告,封面都有烏龜),話說起來根本不留餘地。他對香港政府、八萬五的評論也是一針見血。捕浪者,名字起得好。

葉維義(V Nee Yeh)那章,散戶,尤其是"價值投資"者(如畢非德fans),應用心細閱。Investing Through Discipline ,在適當的時候認輸,你做得到嗎?

不過,在極速翻閱時,竟也發現了2處錯漏。話說,葉維義的外號是"魔鬼教練"(尤其是滑水時)而非書中所說的"殺手教練"(p.30)。"魔鬼教練"也是其已退役愛駒的名字 :) 陳鎮洪應有兩女一子(呀…最少有一個肯定是女啦),在127頁也說是"三兄妹"(睇相都似啦),在144頁卻忽然變成"三個兒子"。難道 ……?

在眾多談論到的書籍中,最想看的是Tery Smith 的《Accounting for Growth》。唔知會唔會有e-book 呢?

星期三, 6月 15, 2005

包剪"石沓"

全因為 Maspro Denkoh,包剪"石沓"這個古老遊戲又大熱起來了。

事原是 The Maspro Denkoh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社長端山孝(Maspro Denkoh)要拍賣一批梵高和畢加索的名畫,卻無法在佳士得及蘇富比兩家拍賣行之間作出取捨。遂要求兩家拍賣行的代表玩場一次過的紙上包剪"石沓"。佳士得在出剪的情況下贏得了拍賣權。

佳士得的勝出絕非單憑運氣。據說佳士得日本拍賣行行長用了一個周末的時間,透過網上查詢和請教朋友等方式,研究包剪"石沓"。(真係認真!)

這個出剪的「戰術」話說是佳士得英國現代藝術品拍賣行行長麥克萊恩的一對11歲孖女所出。她們擬定這個策略的原因是:
1. "石頭"(䂿)是三個當中最有力的
2. 所以初哥會在估計對手出"石頭"(䂿)的情況下出"紙"(包)
3. 故此應先出"剪"

也許你不會同意這對小女生的戰略。但你不得不承認,包剪"石沓"也有「戰術」。而事實上,包剪"石沓"有 Strategy Guide,有心理分析研究,甚至有"世界"冠軍。

相關新聞:
http://news.bbc.co.uk/1/hi/magazine/4521589.stm

世界「包剪"石沓"」協會
http://www.worldrps.com/about.html

另,包剪"石沓"的"石沓"字到底正字是啥,也眾說紛紜。錘、槌、揼、撘、揈、䂿、"手 + 耷",不一而足。難道用"石頭"、"剪刀"、"布"?但英譯是 "scissors", "paper", "stone"喎。"紙"豈不成了"布"耶?!

最後我決定用中文直譯及相信澳門博物館,用""石沓"":
http://www.macaumuseum.gov.mo/images/education/childrenday2005/61poster.jpg

誰說兒時遊戲中無大學問 :)

星期日, 6月 12, 2005

相親

原來明清社稷壇,
北京中山公園內,
每個星期天下午,
焦心中老年長者,
三高子女信息流(注一)。
手拿照片四尋覓,
挑選兒媳與姑爺,
名為相親雙選會,
話說猶勝網上戀。
既避當年之冤家,
又免同父異母緣。(!)
雖則沒有真貨驗,
血統現前正好查。
更有潛在之好處,
由自父母相中親,
總不至會太挑剔。
婆媳融洽有可能,
當能有個好覺睡。
也許香港應學學,
現代相親有可為,
現代相親有可為!

(注一)三高:學歷高、工資高、年齡高

公園裡的「相親雙選會」

中山公園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中山公園成首選

星期六, 5月 28, 2005

《在智慧的暗處》

現在當我們提到西方哲學時,我們一定會提到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理斯多德。彷彿他們就是哲學之源甚或是哲學的代名詞。但在他們之前就有沒有「哲學」嗎?

《在智慧的暗處》是通過前柏拉圖時代的哲學考古,把被遺忘了的西方文明之源 ─ 巴曼尼德斯(Parmenides)的學術和思想介紹出來。

巴曼尼德斯是誰?巴曼尼德斯就是柏拉圖的老師及∕或其老師(蘇格拉底)的老師。

據本書作者提出的資料顯示,巴曼尼德斯(Parmenides = Parmedeides)是維利亞人,皮瑞斯(Pyres)之子,阿波羅之子(Ouliades) p.134, 是一位“祭師” (Physikos = 關心存在的基本原則/醫生/物理學家) p.136。二千五百多年前,住在南義大利,為著名的西方哲學和邏輯之父。寫有不少著作,及有關其智慧之源 ─ 冥界的詩篇 p.51。巴曼尼德斯的真正繼承人也不是蘇格拉底或柏拉圖,而是他英俊的養子齊諾(Zeno) p.143。一位被柏拉圖描述為巴曼尼德斯的情人的同性戀者。不過,柏拉圖在其對話錄(Parmenides)中有關的描說,話說都是假話,是整個“弒父”陰謀中的一部份。(有關當時“養子”的作用及傳承的傳統可看書中有關 Hippocratic Oath 的講述 p.145)

有關巴曼尼德斯及其傳承學派(畢達哥拉斯 Pythagoras學派)已早被遺忘。虛構的部份又已經和歷史融合。要完全地恢復原貌似乎已經不可能。故此,作者的許多說法和觀點,我們實在無法確認。不過,《在智慧的暗處》會是個不錯的補白和開端,作為前柏拉圖時代哲學考古的其中一章。

話說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派喜歡住在近火山的地區。他們視火山的火焰為黑暗深處的光。是「地獄之火」、是所有其他光的出處。他們認為星星的光、月亮的光和太陽的光,都只是冥界那些看不見的光的倒映和投射。他們認為「光是歸於黑暗,清晰是歸屬於隱晦。不能為了光的緣故而否定黑暗,因為一切都包含著它的對立面。」

他們對冥界(或稱地獄)和天堂的想法也與別不同。他們認為「人不向下走就不能向上走,沒有經過地獄就到不了天堂」。而冥界之火就有淨化、轉化和讓人獲得永恆的力量。「想要得到光,你就必須徹底走入黑暗,直達它的盡頭」。上天堂也不存在任何其他捷徑,「除地獄外也別無出路」。「把智慧藏在死亡中,真是個最巧妙不過的安排。每個人都在逃避死亡,所以每個人也是在逃避智慧。只有那些願意付出代價和逆流而行的人例外。」

事實上,早期基督徒也有談到神的「深處」。猶太神秘主義者也談到「下降到」神之中的必要。這些言論,都被後來的天主教或基督教的神學判別為不可解,或作者的手文之誤。

假如你相信作者的推論,他們說的也許就是來自冥界的訊息,此等話語也可以成為巴曼尼德斯或畢達哥拉斯思想影響的印記,更能替他們那些"不可解"的言論找到注腳。

由於認為「拒絕黑暗而想要得到光明是不可能」的想法“不合時宜”。作者以為這些學說都是被刻意地忘記的。而這條沿於黑暗的另一路智慧之源,到後來只在少數的異端、神諭的作者和煉金術士之間流傳。「當神明被從深處移走以後,我們失去了我們的深處。」

本書的作者彼得‧金斯利(Peter Kingsley)是個哲學學者,專門從事蘇格拉底哲學研究。手上的中譯本是梁永安先生翻譯的。阿修羅對譯者的翻譯功力本無置喙的餘地,唯書名 In the Dark Places of Wisdom,在下以為譯作“智慧中的暗處”,在感覺上,也許會較《在智慧的暗處》,更能切合主題及作者的原意。

在下以為原書名最少包含了下面三個意思:
1. 現在所謂的“哲學”∕“智慧”並非完全光明(柏拉圖為一己利益而作的歷史改造)。
2. 自以為處身於智慧之光的世人根本地忽略了“智慧中的暗處”。(來自黑暗、死亡、冥界的智慧)。
3. 現有的“哲學”∕“智慧”本來就有其來自暗處的源頭。(被遺忘了的巴曼尼德斯及畢達哥拉斯學派)

《在智慧的暗處》結合了考古學、文學、神秘學、神話學及哲學,分析入微,安排巧妙,會叫人有一口氣讀完的衝動。假使《在智慧的暗處》算是哲學書的話,這就是阿修羅看過的唯一一本有推理小說味的“哲學書”。

星期四, 5月 26, 2005

Blogger Template

謝謝 david 的介紹,Blogger 頂上的 bar 沒有了。要試試嗎?

你只需要:
http://blogger-templates.blogspot.com/2005/01/remove-navbar.html

星期二, 5月 24, 2005

阿修羅語錄

因為某個論壇,有"個性簽名"欄,閒時亂寫一番,也不覺有多爛,今次聚首一堂,聊博大家一粲。

人沒有翼,可以飛嗎?
可以,就在廣闊的胸襟裏。
人生‧041112

玩遊戲機時,你只會左閃右避,不發彈卻望過關嗎?
人生和愛情難道不是戰場?
人生‧041228

感謝饑餓,使我們明白何謂溫飽,
感謝貧窮,使我們明白何謂豐足,
感謝苦困,使我們明白何謂幸福,
就是世界的不完美,做就了改善的空間。
人生‧050202

春來浮若夢,夏至察淵魚;
秋臨風不息,冬去已忘言。
《死期》‧050226

尋常百姓寒問暖,書畫琴棋臥雲端,
華氣自顯腹經論,野渡無人橫泊船。
《借古》‧050414

灰天黃雲裏,日月星無蹤,
人遷鳥歸去,烏煙狹道逢。
《香港?!》‧050512

半鉤殘月臥半天,濕風暖雨趨人眠,
長髮紅衣一過客,閒撥數珠待客船。
《境》‧050512

星期一, 5月 23, 2005

真不行?

這幾天在某論壇內打了不少字。東面說了兩句,西面又要說兩句。由於立場有別於兩邊,所以兩邊看來都可能不是人。

爭端的原因只是小事 …… 於我是小事罷 …… 只是一兩個字的分別,一些可有可無的取態。

當事人,卻不這樣認為。

不同意或反對自己意見的,就是壞人嗎?

壞人就沒有發言權?

別人以他的標準套人,就一定是針對你?

他/他們有用同一標準"針對"其他人嗎?有的話,算否"針對"?

假如自己有所不足(不論是何原因),給人捉到話柄(舉例),反罵、死不認,還是下次小心點好些呢?

問題是用來解決的,還是用來製造更多的問題?

面子問題?

磊落地認裁都沒有面子嗎?

也許,要參考一下,某些政治家的發言了(非常不幸,香港那些玩政治的,都在一般水平之下)。

禮貌些,心胸廣闊些,看長遠些都有錯?!

似乎價值觀真是改變了。

上一輩的人會希望得到提點,無論是否善意。如今的人卻會拒絕任何相反的意見,就算是善意!

阿修羅雖然年紀相較起來不算大,但心態卻是過去式的,不認老也真不行。

星期四, 5月 05, 2005

影子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一條小河,河上有橋,橋邊有樹,樹下有隻老狗。老狗吃著骨頭,老人看著老狗。一群螞蟻在地上爬。咬著,搬著,所能獲得的每一塊碎屑。

老狗斜眼看著老人,趕快的吃,怕他搶牠的骨頭。

老人看著老狗,想快樂原來簡單,就像老狗只要骨頭。

螞蟻們忙著,它們看不到老人,看不到老狗,只顧著碎屑。

有個小孩路過,他說:「螞蟻貪,老狗慎,老人痴。」說完了就走。

小孩走呀走,走過山與川,走過日與夜,走到那遙遠的遠方。他對著螞蟻上的老人的眼中的老狗之上之樹的邊的橋之下之小河,說著這樣的故事:「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一條小河,河上有橋,橋邊有樹,樹下有隻老狗……」

在小河水的倒影裏有一條小橋,橋邊有樹,樹下有隻老狗。老狗吃著骨頭,老人看著老狗……。

愛的過現未

愛有保證嗎?愛侶的過去你介意嗎?

你愛的是現在的他,還是過去的他?

世上沒保證的事多的是。就如銀主盤,不會有滿意紙。「上車」後方發覺裝潢下有滲漏,也只可以自行處理。就如買雞蛋,下鍋後方發覺是壞的,除了將壞蛋與其他材料隔離,甚至是整鍋丟掉外,又可如何?

買樓、買雞蛋都可以學習及依靠經驗,做足防禦設施,甚至只光顧有信譽的老店。選擇愛侶時,除了可依靠學習及以高昂代價換來那帶有偏見的經驗外,還可依靠甚麼?你喜歡「老店」嗎?愛情真的會有良好信譽保證?信譽破滅了,又可如何?

告他嗎?感情能量化嗎?可以實物來等價交換嗎?時間與青春一去不返,你也不再是從前的你了。又可如何?

過去已過去。介意有何用?就如買樓、買雞蛋一樣,要求的是事前的經驗、眼光、判斷。事後?只有快快補救。要放棄,也已經代價不輕。感情就如倒出去的水一樣,一去就不再返,攪不好還會摔你一跤。

頗喜歡 at it is這短句,說的是當下。假如愛有明天,其開展處就在當下。

星期三, 5月 04, 2005

《Monster》

總算看完了浦澤直樹的《Monster》。比想像中好看,尤其是熬過了40%後。有些布局是猜到的。但大部份的,都在意料之外。可以看到每格漫畫都經過作者的精心處理。分鏡做得相當好。結局尤其出色,完結得非常有力。

也許,阿修羅的體內也住了"怪物",也許阿修羅真的是半邪惡。阿修羅設想中的故事發展及結局,皆遠較現在看到的黑暗。

在阿修羅的劇本裏,那對雙生兒的角色是可以互換的。

就在他們20歲生日那天。兄妹見面了。這,喚醒了妹妹體內的惡魔。妹妹體內的惡魔甦醒後,哥哥的體內的惡魔卻開始沈睡。

一切皆按照計劃進行。

「我回來了。」

「歡迎妳回來。」

「我就是你…」

「…你就是我。」

她對他溫柔地微笑,手指指著自己的眉心。





怪物沒有名字
可能無此需要
人沒有了名字
因為已被奪去
自己被遺忘了
記憶的再創造
真假沒法分辨
過去已被抹淨
怪物最終有了名字
卻再沒有會叫它的人





人的心靈是脆弱的。

人體內都住了怪物。

需要的只是一點暗示。

星期三, 4月 27, 2005

Monster的廿一世紀

在朋友的介紹下開始看浦澤直樹的《Monster》。

浦澤直樹就是現在頗流行的《廿一世紀少年》的作者。《廿一世紀少年》看了頭幾集,就沒有興趣看下去了。悶,真的難提起興趣。

多慢熱,多悶人的書,也都熬過了,而且為數不少(以個人看書的百份比計)。對漫畫是否應該要用一樣的標準呢?在沒有優美詞藻、奇怪的句式、生澀文詞的情況下,我應該以欣賞畫功作為動力嗎??

在朋友大大力的推介下,開始看《Monster》了。起初看時也懷著介心,怕真的會被悶死。現在已經看到第五十八話了,大約38%吧,開始好看了。所有的枝節開始慢慢地被串連起來了。每話的最後一格漫畫也會引你看下去。不知道結局是怎樣的呢?不要叫人太失望才好。

聽說《Monster》會被改編成電影。作為電影的話,那種陽光下的陰暗沈鬱應如何表達呢?或者,改編為電視劇會更合適。

故事的背景雖然是德國,但一講到絕對的「惡」時,就會是個切切實實的日本故事。畢竟,各民族都有其精神特色的。

「朋友」,一個在《廿一世紀少年》裏常見的別有所指的詞語。在《Monster》內,阿修羅似乎窺見了它的原始形貌。

希望不會看爛尾吧。

阿修羅望望一堆未看完,也不知會否看完的書。

星期二, 4月 26, 2005

上上網網

阿修羅有點好奇,到底我認識的一班朋友的時間是怎樣分配的?

工作時上網,娛樂時上網,行街時上網,甚至是上廁所時都要上上網。

這算是病態嗎?

雖然,他們有黑眼圈,又似是長期睡眠不足;但他們口齒靈利,不怕與人群接觸,身上也沒有惡臭 ……。

還不是太嚴重嗎?

平均每天約12小時耶。一天才24小時,把一半的人生花在網上算不算多?

半生也許誇張了點,畢竟互聯網在他們小時候並不普及,到老年時也許大家早已眼睛不濟 。

但,這是人生中最有生命力的一段日子啊!

自少就接觸互聯網的下一代又會如何?

科幻小說內的腦內連線真的會出現嗎?

假使今天就有這種技術,我的朋友們或許都有興趣。

互聯網應該是唱說記頌、書籍、音聲廣播、錄像廣播後的知識傳播媒介。也由於互聯網能兼收這些媒介的所有特性,影響也應該是最巨大的。

互聯網真的很方便,甚至有報導說已經改變了人們吸收知識的習慣。但當中的良莠不齊的資訊,也叫人擔心不已。

在太多不盡不實資料流傳的網上,黑客功夫也日漸深厚的情況下,是非黑白越加容易混淆。假使真的發動電子戰,情況又會如何?

也許是說得太遠,想得太多了。

「朋友們,你們真是不用睡覺的嗎?」

星期三, 4月 20, 2005

人生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 / 是否有意義,是純個人的選擇。選擇認同別人所說的"意義",也是個個人的選擇。沒有人能將你不認同的"人生意義",放在你的人生上。人身不得自由者,心靈上也是自由的。認同「我思故我在」,可以是你,也可以是笛卡兒的個人選擇。其他人也可以選擇同意或不同意。甚至可以認為只是"放屁"。

貓狗也會思考,但思考的範圍也許會較小。"貓生"、"狗生"的意義,也許就是"生存"的意義,或是帥氣一點的說︰"活著"。

是否有死後的生命,會是你是否相信的問題。假使是打死了也不會信的,有否死後的生命,又與你何干?也許丟句「走著瞧」會更瀟灑。

沒有目標、要寫意自在地過日子,甚至是為人民服務、替天行道等,也可以是某個人的人生的意義。不存在就沒有意義嗎?存在主義者也許會同意。但一個人死後,其人生就沒有意義嗎?眾多精神領袖的後繼者,也許都不會同意。我國的共產黨就是一例。

誰能確知自己的死期?有日過日、步步前進、要求要有結果、不要求要有結果,就是不同的生活態度。不同的生活態度,就會為不同的人付與不同的人生的意義。

假如某人的人生的意義就是「到處留種」,「寧缺勿濫」、「多多益善」、「加重投資」、「分散投資」等,就是不同的策略。因為策略的不同,意義也許會有差別。就如「到處留種」,也會有人希望可以做到「完美無缺」。你身上有世界地圖嗎?還是你的「到處」,只是大中華區內的某些娛樂場所?

假如,「快樂」是某人的人生的意義,他的「快樂」能具足樂與樂因嗎?能遠離苦及苦因嗎?能不離無苦之樂嗎?能遠離貪慎痴?能平等捨嗎?

若不能,何樂之有?種苦而已。若能,樂不樂又何干?

淤泥蓮花本一如
諸佛眾生無差別
萬法隨顯離整治
樂與不樂任運前

阿修羅‧人生‧050420

星期三, 4月 13, 2005

《檞寄生》

終於把痞子蔡的《檞寄生》看完了,算是了一公案。雖然《檞寄生》,似完未完。

記得有位書友很不喜歡痞子蔡,他的理由是他白爛,不會寫,左搖右擺,又下不了決心。據說這也是他看了《檞寄生》後的印象。

如果是你,你會選那一個呢?

這是個兩難的問題。聰明的人也許會避而不答。畢竟,故事是虛構的。問題也是假設性的。

戀愛是甚麼呢?戀愛是與喜歡的人一起,甚麼也不理?還是要舒適、安樂、幸福?

假如是前者,也許應選荃。那後者自然就是明菁了。

為何這樣說?只是感覺罷了。荃始終像在霧中,帶點虛幻。明菁卻是實實在在。

記得老人家說,做人世,要選跟自己不太像的。跟自己太像的,不會長久。我相信老人的智慧,又思想守舊。所以,假如我是菜蟲的話,我會選明菁。但我永不可能是菜蟲,所以明菁,妳就死心吧。嘻!

三年。三年的話,可真有點過份。不斷徘徊在二人之間,三年也下不了決定?!明菁真的不知道嗎?還是,只是裝作不知道?(台灣女孩真是較可愛!)

這叫我想起一位朋友,一個浪子中的浪子。年紀已經不輕了,人也算不上富有,欲總愛浮浮沉沉,事業、愛情皆是。他不懂(?)也不會說分手,女友們都是因為等不下去(看不過眼?)而離開的。他可能被傷害過,所以不想傷害人,結果是「因為不想傷害任何人,所以傷害到所有人。」

愛情是自私的,也難說對錯。成功與失敗,也許只分別在處理的手法。

你有你喜歡 / 喜歡你的人嗎?

請小心處理感情事。

人是脆弱的。

你真的懂得分辨"喜歡"與"愛"嗎?

「鬼才會喜歡你!」

『妳吃香的嗎?』

星期二, 4月 12, 2005

檞寄生?

一口氣把痞子蔡的《檞寄生》看了一半。竟發現自己和主角有點像。像的不是主角的小聰明,而是那種笨笨的,對愛情的不敏感,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 ……。

我到底錯過了多少呢?!

天呀!一把年紀的中年人(!),根本就不應該看愛情小說。

《檞寄生》:
http://www.jht.idv.tw/novel/novel29_1.htm

星期一, 4月 11, 2005

清 禽 百 囀 似 迎 客

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有兩個版本,所以阿修羅也就看了兩次。《往事並不如煙》是大陸的潔淨版,《最後的貴族》則是港台足版。兩個版本其實分別不大,潔淨版中刪去的,多是罵人的話罷了。

《往事並不如煙》的出處應為作者自序中的「往事如煙,往事又並不如煙」一句。《最後的貴族》則來自康同壁母女之印象。

通觀全書所寫十人(包括作者父母),敝以為真能稱得上貴族的,也只有康同壁母女二人。

買腐乳、換衣祝壽、吃燕窩、半夜3時的小提琴聲,都述說著她們的"貴"。

羅儀鳳愛花,而殺花;愛鞋,而葬鞋;香水沒有了;英文詩不能吟;無夫無子……。

羅儀鳳的文化被革了命,她的「經脈盡斷」了,中國的一代文化又何嘗不是。

另一對可被冠以"貴族"之名的,應是張伯駒夫婦。張評畫、評詩的幾段話,是內行中的內行。他整個人就是中國文化的體現。這種「公子哥兒」,絕不易為,要學也學不來。"富"與"貴"即從此分。

比起來,史良只算是半個"貴族",其他的更不應入流。章詒和寫史良時引用了范成大《早發竹下》的「清禽百囀似迎客,正在有情無思間」。這兩句詩實在是引喻得宜。縱觀史良一生,直是話中有話,飛來之佳句。

范成大《早發竹下》全詩如下:
「結束晨妝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頑。行沖薄薄輕輕霧,看放重重迭迭山。碧穗炊煙當樹直,綠紋溪水趁橋灣。 清禽百囀似迎客,正在有情無思間。」

星期四, 3月 31, 2005

謙 虛

"謙虛"一個老掉了牙的詞,特別是在今天。

會談論"謙虛"的人已經太少了,更不要說去做。

還記得那段華洋雜處的日子。

年輕的某洋人,秒秒在示範著吹噓的技巧。用的是別人的點子,賣的卻是他自己。金往自己的臉上貼,屎則四面向人丟。

年老的某洋人,時時訴說著他的謙虛。骨子裏卻是不折不扣的自大,還有就是他自以為是的民族優越感。「你這班中國豬!」他喜歡罵人「豬」,特別是向著中國人。

在他們的身邊,我毫不起眼,除了我是中國人外。

在他們身上,我學到了很多。

我學到的,都不是實務。因為"實務",一直都是由我來做 :)

還記得大老細的一席話。

「要甚麼xx,根本就是salesmanship!看呀,阿修羅,你要學會如何sale你自己。」

「說話誇張點有甚麼問題。你不做,其他人也會這樣做。」

大老細說的話都很有道理,但我就是做不到。

"謙虛"一個老掉了牙的詞,於我卻有保留的必要。

(多一句半句,$0.02、IMHO,也不會是問題吧。)

星期三, 3月 30, 2005

偏 見

偏見就是不公平或固執的見解。

偏見本是貶義的,就是把人看扁。

但對某些人或事,抱有不必要的期望或幻想,算否"偏見"呢?

算的話,偏見能如何避免?

同是水,六道眾生所見已不同,如何能避?

偏見之在水,又豈會是水之過?

故當「放下」(指成見)。

「直觀」本來面目。

「放下」、「直觀」本就是佛家語。依言而行,能除煩惱。

非人所能行?

事在人為矣。

星期三, 3月 23, 2005

認 真

你做事有多認真呢?

阿修羅曾不止一次被評為"認真"、"死板"、甚至是"完美主義者"。

我是個"完美主義者"嗎?

無論是衣著打扮、吃喝玩樂、生活要求、甚至是交朋結友等,都和"完美"沾不上邊。

"完美主義者"?

奇。

"死板"又從何來呢?

死原則,會死人的,難道都要開許嗎?還是說no時都太決絕,沒有迴轉的餘地?

又不是壽司店,要這麼多的迴轉餘地,幹嘛?

那我"認真"嗎?

這個就不知道了。對不同的事,不同的人,可以有極大的落差。

不過,我開玩笑時,別人總喜當真。

我當真時,沒有人以為是玩笑。

是我繃得太緊嗎?

還是玩笑開得太少?

還敢開玩笑?

那次就是因為"不認真"。

「人 地 同 你 講 正 經 架。」

噢!

星期二, 3月 22, 2005

阿 …… 阿 修 羅

也許,"阿修羅"這個名字,太普遍,太多人用了。使得在blogger.com 起個新部落格,也用了老半天。

這不是註冊或設定上有任何困難。事實上,設計是非常之友善及簡明的。

問題出在"阿修羅"上。"阿修羅"不知跟那個"阿修羅"對上了。無論如何更改設定,跑出來的,都是那個"長髮阿修羅"的部落格。

阿修羅呀阿修羅,你在現實中的"長髮",為何敵不過網上那個"長髮"的。

正要放棄的時候,一下reload,竟將一切攪定。

天呀!你玩時,也久不久換個對象,好嗎?

阿修羅呀阿修羅,你是否已經到了改名的時候?

星期一, 3月 21, 2005

罵 人 都 要 有 禮 貌 :P

看到各式人等,在有限的空間內辯論。

辯論是一個較寬大的講法。

當中有講道理的,和氣的;也有不講道理的,勞氣的。這當然包括了謾罵。

但甚麼是"謾罵"呢?

有詞無理的算不算?

對人不對事的,算不算?

"人身攻擊"又要如何定義呢?

"定義"?

對,又是定義的問題。

一方水土,一方人士,一定時空下的"定義"是否不同呢?

答案是肯定的。同是裸露。縱看,唐、清、現代的尺度自然有別;橫看,中、美、沙地,也有不同。

那社區內呢?網上呢?

為何不會不同?

"尺度"如何訂?

"尺度"靠的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士,一定時空下的"感覺"。

"感覺"?

對,就是"感覺"。

"感覺"很主觀耶!

誰說不是。

"感覺"會變嗎?

"感覺"就是人心。人心本就變幻不定。

那還要發言嗎?

要。假使你覺得有需要,特別是不想被標籤為"沉默的大多數"時。

那有意思嗎?

有吧。起碼顯示了有表達意見的自由。要算是別人不聽,說說也許能消消氣。

別人會聽你的嗎?

這個卻不一定。

不聽,就隨他去嗎?

別傻了!難道打他一身?!

不要跟他一般見識!

你知道他有多少見識嗎?

不知道。但隨便大罵或只會抱怨的,多是沒見識的。

真的是這樣嗎?

嗯 …… 亂罵…… 或只抱怨 …… 總給人壞印象 …… 那就不夠理直氣壯了。

罵人氣很壯耶。

就是理不夠直。

??

"感覺"如是。

"感覺" -_-!

罵的藝術?!

最少也要有禮貌。

原來罵人都要有禮貌 -_-!!

代 號

部落格越來越慢了,有時甚至拒絕運行。

是人太多,還是死前的徵兆?

要替網上文字,另找一個歸宿嗎?

虛擬的,就是虛幻的,飄渺的。

人生尚且如是,何況文字?

生有時,住有時,滅有時。

隨緣是美麗的借口,也是懶惰的代號。

上不到?

算。

別怪我懶,懶也是我的代號。

星期四, 3月 17, 2005

寵 物 有 價 !

在某網友的部落格內,總是男孩和女孩的追逐。

總是男孩被傷害、被遺下,成為傷心人。

現實也是這樣嗎?

被傷害的男女比例不一樣嗎?

還是有些人特別容易被傷害?

明戀、暗戀、單戀的殺傷力不一樣吧。

但為何要戀愛呢?

真的只是怕寂寞?

星期日, 3月 13, 2005

是 我 的

又是讀書的日子,

又是很冷。


電腦播著老歌,

沒由來的鉤起了思緒。

那遠遠的記憶。


許久沒有妳的消息了,

妳今天好嗎?


也許是我太決絕,

也許我不是扮,

而是真蠢……。


這麼多年了,

我還是一再想起……。


原諒我不去找妳,

傷妳一次已經是太多了。


還記得妳的淚,

妳不服氣的眼光。


我又怎會無淚?

但我的心早死了。

我現在很好……。


今天我又再想妳,

再默默地為妳祝福,

望在這冷冷的天,

帶來一絲暖意。


妳…還有想起我嗎?


那是妳的淚,

還是我的?

星期二, 3月 08, 2005

注 意 力 櫃 桶 與 媽 媽 你 累 了

"注意力櫃桶",新近在網上學會的名詞,意為英文直譯的attention-drawer。

網上的"注意力櫃桶"不少,網下的,可能更多。

網上的注意力手段不少,網下的,更利害。

尤其是那些小手兒、小腳兒、小嘴兒。

他們能分秒不停地在妳身邊轉。

給予的"注意力"有點不夠時,行動就自動升級。

好孩子A及B,會自動變身為破壞王一號及二號。

破壞力驚人之餘,又不怕打罵。

真是"櫃桶"一出,誰與爭鋒。

他們有錯嗎?

陪子女玩,應是為人父母的權利及義務。

但我們的時間足夠嗎?

看到妳那雙眼睛,走了樣的身材,我不得不痛心。

「妳何不放假,自己一個出去走走呢?」

問題換來的,是堅決而肯定的答覆。

「不用。」

只有妳在看"大長今"時,我才肯定妳還是開心的。

媽媽真不容易做。

星期三, 2月 23, 2005

《陰 陽 師》

終於買了夢枕貘的《陰陽師》。大陸平裝版,才廿元一本(還有折),比台灣版平太多了。不過翻譯的不再是茂呂美耶,但初步看來,也還不差。

陰陽師是誰?安倍晴明是也。有留意日本漫畫或電影的,應該不會陌生。

據《今昔物語集》所云,安倍晴明為「天文博士」(其上長官為「陰陽頭」,約如我國之欽天監),「無所不能」(在小說裏真是舉重若輕),「幼時即追隨陰陽師賀茂忠行,不分日夜學習陰陽道」。江戶時代有《晴明物語》、《阿部晴明一代記》等書,大談其事蹟、軼事等。

書中陰陽師的好友源博雅,也是真有其人。源博雅是平安中期著名的樂師,精通琵琶、和琴(一說是笛)等多種樂器,為雅樂代表人物之一。

此二人雖在生於同時,但是否相識,就不得而知了。

陰陽師幹啥?但凡占卜、祭祀、天文、幻術、風水、符咒、驅邪、捉鬼之類,皆是陰陽師的職務範圍。換言之,就是道士、方士之流。

《陰陽師》講的就是安倍晴明與鬼怪們鬥法的故事。

雖說是"故事",其中也有不少言之有物的理論。

比如:"名"是世上最短的咒、"咒"就是束縛、通過命名來"下咒"(vs the "ture name" concept in the Magic system)、"形似則靈附"等。

《陰陽師》雖部頭大,但每個故事皆能獨立成篇;所以未出完,也不用太擔心。除了手上那三卷外,應該最少還有《鳳凰卷》及《龍笛卷》未見。

《陰陽師》一直享有盛名,依之改編之漫畫電影不計其數,頗值一看。

相關網站:
http://www.sinobooks.com.tw/feature/onmyoji/books.htm

星期二, 2月 15, 2005

愛 真 的 只 要 盲 目 ?

一個推崇物質主義的社會中,一個有關物質主義的小故事:

假如戀愛的目的不是(主觀希望地)一生一世(或相對的長久關係),那會否是一場(真實 / 變相的)買賣?

假如是買賣,成本和服務質素是否重要?

假如愛的是"一生一世",那愛的是現在的他 / 她,還是改變後 / 理想中的他 / 她?

假如是後者,那只表示你愛的根本不是他 / 她。

假如是前者,你真的認為可以頂到"一生一世"?

你們日後會快活嗎?

要別人改變是很困難的。

愛真的只要盲目?

一 對 沒 有 情 人 節 的 情 人

生活勞累 迫人
沒有午後的陽光
只有無盡的酬對
那一對不停的活寶

是情人節嗎?
有那點不一樣啦?
乖啦 ~
邊個仲曳?! angry.gif

情人不再是一個
兩雙熟睡的眼睛
一對累透了的人
睡吧
情人節快樂 sleep.gif

星期二, 2月 08, 2005

車 與 船

不知不覺間,寄居海濱已六有餘年已。

日夕與天為友,與海為朋。遠車馬,離人煙。多聽浪濤,少聞人語。

除了那對「化骨龍」的叫囂,真是靜得可以。

以船代步,早已習以為常。

可能是被渡輪寵壞了,實在坐不慣巴士。

對巴士久久的不來,有點忐忑。對何時才到達,又有點迷妄。「塞車」於我,為一久遠名字。畢竟,「塞船」甚為希有。

在寬闊而人少的船艙內,習慣了佔兩三個座位,連包包也有私人空間。忽切換至,旁人爭「秒」奪「寸」的狹小車廂。其不習慣,想必能料。

老友,鄙人早已抱包包如月,兼且縮龍成寸。閣下之手肘,就請不要再軋進我的手臂裏去了,好不好?真的很酸耶。你難道會覺得很舒服嗎?

感謝你的步步進迫,使我對身體所需要的最少空間,有了新的體會。

在看到你自然而然,而又帶點得色的與女友/太座談話,我把想說的話,都吞進肚裏去了。

我想,這也許是你在長期艱苦訓練下得出來的成果,純為身體的條件反射。長住濱海的我,再讓一下,又何妨? grin.gif

車內那循環不息,沒有更新的空氣,自是周公之友。大半車的人都睡了,我也想呼呼大睡。但我可以向你保證,酸麻的手臂,與拗曲的身體,是會妨礙睡眠的。

你眼望我眼之設計,也非常無趣。我也只好閉目養神,發其白日好夢。

想那震震震的車身,要算是空間足夠,也不會是讀書看報的好地方。

為何要寫此文?當然不是曬命啦。這不會是我的性格(計落坐船幾貴 -_-! )。

有人猜對了。我就是坐在平穩的船上,佔著三個坐位,迎著海風,悠然自得加百般無聊,故瀟瀟洒洒地,留下此隻言片語。雖則是硯面桃花、琴上竹葉,卻也能自得其趣。

渡輪啊,感謝你。

風稠星稀的年廿九晚

香 香《香 水》

在朋友的介紹下看了徐四金的《香水》(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 by Patrick Suskind),以下為書評:

對氣味有深入描寫的故事不多(看過的只有"情濃朱古力"),這是個專門寫氣味的故事,當以罕為貴。

這是個沒有氣味,卻能利用氣味的男人的故事。

這也是個為追求氣味而不擇手段的連續殺人犯的故事。

事實上,在故事中,凡與主角有比較親密地接觸的人,差不多都死掉了。

那「最後的香水」,真的有這樣的「魔力」嗎?個人對此甚為懷疑。要知道,不是每一個人的鼻子都是好好的。

完全沒有氣味的人也不可能。要算是完全沒有壞牙或口氣(在那時代非常罕有),人又非常乾淨,沒有便便味(在那時代也是非常罕有)。難道連出汗也不會?衣服、頭髮也不帶一點其他事物的氣味?這些帶著的氣味都不算是那人的氣味嗎?這與我們對氣味的認知有所衝突。比方說「那人是賣魚的,那人身上有魚腥味」。魚腥味算不算是那人發出的氣味?難道主角兼有把一切氣味中和的特異功能?

一個人察覺另一個人的存在,是不單止會用鼻的。我們會用耳朵,用眼睛,甚至是用整個的身體。要做到別人難以察覺的存在,實在需要氣味以外更多的條件。

書中有頗多的情節是不合理的。其中以:放走殺人犯、以他人代罪、認兇手為兒子、無顧忌的狂歡、人吃人後再忘記一切,為甚。這些都是別有所指嗎?阿修羅可能真是想得太多了,以致妨礙了對這小說的欣賞。

《香水》充斥著對氣味的仔細形容。其形容可能是過於豐富及仔細了,使人覺其累贅,甚至是有點悶(我們對被形容的氣味太不熟識,故未能投入?)。再加上觀察點的遊移及不一致,使故事不夠緊湊。整體上感到有點鬆散。這是成書的年代的特色嗎?還是譯者的問題?(原文是德文,個人以為英譯本較中譯本佳。)

結局比較奇怪,但結束的時機掌握得很好。

最後兩次所用的,是同一種香水嗎?為何結果這樣的不同?(是因為第二次時用得太多嗎?)這是格雷諾耶所想要的結局?還是只是個意外?

假設有的話,本故事想傳達出的,是怎樣的訊息呢?出生與死亡之往復(聖嬰公墓)?愛是盲目的占有(故被分屍)?天才都有點古怪?還是人人都有個使命?

看罷此書,有點迷茫。像那時代巴黎散發的氣味。混濁,也叫人窒息。

星期三, 2月 02, 2005

擔 心

在遠方的你們,

在不能接觸的當下;

無電話、無飛機,

情況到底怎樣?


誰能說清呢?

進出的渠道都斷了。


你們還好嗎?

那些未完的工程,

可以繼續嗎?


言論和行動也受限制?!

食物方面足夠嗎?


治安還好嗎?

裝甲車在道上走?!!


反對派要上街?

又是"毛主義分子"?!!!


尼泊爾 啊!

妳這山中的少女,

曾一次又一次,

向我微笑。

今天 ……

今天,

妳又在哭嗎?

星期日, 1月 16, 2005

白 日 夢 之 050116?

阿修羅有發白日夢的習慣,今晚的課題是「自由」。

「自由」是甚麼呢?

「自由」大既是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會被別人干涉。

那是否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呢?

應該不是罷。最底限度,不應侵害別人的「自由」。

個體之間,是對等的關係嗎?

應該是了。否則只會是「單向的自由」。

「單向的自由」?

那就是我有「自由」時,你就無「自由」啦。個名,我亂改的。

那「單向的自由」,只是「強凌弱,眾暴寡」的代名詞罷了。不是我們所推崇的「自由」吧。

那就不好了。即是有限制。不能隨心所欲。

有限制就不好嗎?難道你喜歡天下大亂?

天下大亂好玩呀,我最喜歡……

但天下大亂,就連最起碼的「自由」都沒有了。

……!

那限制如何介定呢?每個人的標準又不同?

共同介定啦。以大家都能接受,都能遵守為原則。雖然每個人的標準不同,也不會差太遠吧。最重要的是互相尊重。慢慢地「限制」或「規矩」,就會「約定俗成」起來。

網路上行得通嗎?

假如大部份人都有相類的想法,應該可以。

有些人不遵守呢?

自然會有珍惜「自由」的人,群起而攻之。

攻擊時,我們應把之前定下的「限制」或「規矩」暫時放下嗎?

不。正因為我們崇尚「自由」,所以要一視同仁。

假如大部份人都不遵守呢?

那時,也許只能保持沈默。

有更好的方法嗎?

也許可以說個故事。

說個甚麼故事好呢?

你重唔瞓?

噢!

阿修羅跳出了白日夢,漸次進入夢鄉。

星期五, 1月 14, 2005

蠢!

昨天在信報內,看到一篇談董建華施政的文章。其中談到蠢。作者說,如果在上位者蠢,在下者不得不蠢,不蠢也得扮蠢,久而久之,假蠢亦變真蠢。

這說法雖然可悲,卻非全無道理。古德有云:「近朱者亦,近墨者黑」、「無友不如己者」、「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而自省」。此皆虛言哉?

唯耳聞目染,薰集而得,日用而不知,如入鮑魚之肆而已。

今讀何書,友何人,處何地?

如蓮出污泥者幾人?

吾亦不欲行文若此,其日子豈無功乎?

嗚呼,能通達者,幾人。

多言無益,不如休也。

星期二, 1月 11, 2005

地 下 鐵 事 件 的 I 與 Ⅱ

決定在記憶消失前寫下《地下鐵事件I》及《地下鐵事件Ⅱ》的讀書報告。《地下鐵事件》寫的都是1995年3月20日,在日本地下鐵發生,由奧姆真理教主導的「沙林毒氣事件」。「I」從受害者的角度,「Ⅱ」從加害者的角度。

在兩本《地下鐵事件》的開首,作者都用了不少篇幅,介紹他的寫作動機、訪談的方法、資料的整理、成書的過程等,非常之報告文學。是報告文學,沒錯。這是村上春樹出板的第一套報告文學作品。《地下鐵事件》替他的寫作事業開拓了小說領域外的新一頁。

文學作品一般在加上「報告」二字後,都增加了賣點。賣的不少是「假」,但賣得更好的,更多的是「真」。可惜的是,真實而平凡的,都有點悶。村上春樹也不例外。

《地下鐵事件I》是通過訪談那些「沙林毒氣事件」的受害者而寫成的。作者試圖把那些人們印象中,模糊的,沒有名字的,甚至是「沒有臉」的受害者,通過文字,還原成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

有兩位書友,被作者的這個還原行動感染,覺得作者「偉大」。那功利而又無情的阿修羅,自然不會有這個感受。

在這數十個「故事」中,有幾個是在白描手法下,依然是煽情的。

真也有真的好。

《地下鐵事件Ⅱ》有個另一個名字叫「約束的場所」。依作者自己的介紹,「約束的場所」指的應是宗教上的「應許之地」。大約是「淨土」或「天堂」的意思。保留「約束的場所」這個日文名,不見得是個聰明的決定。

《地下鐵事件Ⅱ》是《地下鐵事件I》的延續。作者用相同的方法和模式,訪問那群「沙林毒氣事件」的加害者 ― 奧姆真理教的信徒。期望藉著沒有偏頗的訪問,重新呈現事實的真相。

重新呈現事實的真相?對,這也是作者對《地下鐵事件I》的期許。

依據作者的講法,《地下鐵事件I》是用來平衡一般的,平面的,片面的報導。那《地下鐵事件Ⅱ》,實際上應該是作者用來平衡《地下鐵事件I》的。

《地下鐵事件Ⅱ》因為種種的原因,未能訪問到奧姆真理教的核心成員。沒有奧姆核心成員的《地下鐵事件Ⅱ》,缺乏張力。我們對奧姆真理教發動「沙林毒氣事件」的真正原因和動機,也無法得知。一般教徒的訪談紀錄,實際上也不可能達到平衡《地下鐵事件I》的目的。

要算是能與麻原彰晃直接對話,此君所說的又會有多少真話呢?

「真相」是獨立的,不受限制的。故此,真相不可能從「平衡」中出來。要做到真正的「平衡」,會是無止境的工作,而且人言人殊。真正的「真相」從來都只有「天曉得」。

雖然如此,我們也可以在本書的「故事」中,歸納出日本新生代的精神面貌及日本新宗教興起的原因。

綜合而言,日本缺乏認同「非主流體制」的「安全網」是主因,追求愛、健康、與精神上的進步是副因。

也許,我們可以更簡便的說,是因為「心靈空虛」。

《地下鐵事件Ⅱ》雖有作者與心理學家的訪談,但不是一部談心理學的書。我們不知道物豐盛的日本人的心靈是否特別空虛,他們在精神上的出路是否特別少,面對的壓力是否特別大。但假如「心靈空虛」是病根的話,大部份長期在網路上留連的人,也大有機會成為奧姆真理教等新宗教的教徒。在強調完全的服從下,成為另一批「類似沙林毒氣事件」的犧牲者。

這是在下第一次看村上春樹。但據悉寫地下鐵事件I及Ⅱ的村上春樹,非常之不村上春樹。

星期二, 1月 04, 2005

想 甚 麼?

人的本性,在遇到危難時,會表露無遺。

單從南亞海嘯的捐助物資及捐款數字來看,人類是是互愛的,是善良的。

事實是這麼理想嗎?

以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經驗,最終收到的捐款,會遠比國際社會承諾的少。話說,前年伊朗巴姆地區大地震的捐款,部份還未收到。當地有不少災民至今仍然要住在帳篷。

由於受災國的官僚作風及各救援團體各自為政,急需的救援品大量堆積在機場,形成「樽頸」。急需的救援物資,不能迅速而有效地,分發到有需要的人手裏。

又有報導說,有旅客及自願救護人員在屍堆前微笑拍照留念,有借這次災難騙取捐款或知名度的,有輪姦災後孤女的,有非禮自己孫女的,有搶劫災民的,有玩種族鬥爭的 ……。

此等行為,實在叫人齒冷。

這不是人類最應該發揮「互助精神」的時候嗎?

你們的腦袋到底在想甚麼?


1) Hong Kong Red Cross (香港紅十字會南亞賑災基金)
Website: http://www.redcross.org.hk/
Online donation: http://www.redcross.org.hk/home.cfm?Mid=539&FMid=539&popup=0&langid=2
Enquiry hotline: 2802-0021
HSBC: 500-334149-010
Hang Seng: 267-175123-009
Bank of China: 806-0-003403-3
BEA: 514-40-66899-0


2) Oxfam Hong Kong (樂施會)
Website: http://www.oxfam.org.hk/chinese/news/
Online donation: https://www.oxfam.org.hk/form/2004IT015co.shtml
Enquiry hotline: 2520-2525
HSBC: 047-834668-001
Bank of China: 012-874-0010515-7


3) World Vision (宣明會)
Website: www.worldvision.org.hk
Online donation: http://www.worldvision.org.hk/appeal/asia/emer_frame.html
Enquiry hotline: 2394-2394
HSBC: 018-377077-003
Hang Seng: 286-364385-005
Bank of China: 012-883-0-002-666-2


4) Unicef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Website: http://www.unicef.org.hk/docs/new/index.php
Online donation: https://www.unicef.org.hk/docs/new/frame.php?lang=c&page=donation
Enquiry hotline: 2833-6139
HSBC: 567-354-014-001
Bank of China: 012-875-0021-8683


5) Medecins Sans Frontieres (無國界醫生)
Website: http://www.msf.org.hk/big5/home/index.php
Online donation: http://www.msf.org.hk/support/earthquake(1)_net.doc
Enquiry hotline: 2338-8277
HSBC: 002-2-398226


6) Salvation Army (救世軍)
Website: http://www.salvation.org.hk/
Enquiry hotline: 2783-2333
HSBC: 580-149649-001
Bank of China: 012-878-1-044486-6
BEA: 015-515-10-30085-4

星期日, 1月 02, 2005

《吃 馬 鈴 薯 的 日 子》

看劉紹銘先生的《吃馬鈴薯的日子》,感慨良多。

上一代的人,膽子大、吃得苦。相較起來,新生代太幸福了。我們這些夾在中間的人看了,份外有共鳴。

《吃馬鈴薯的日子》,實際上有“童年雜憶”及“吃馬鈴薯的日子”兩部份。

“童年雜憶”寫作者童年時的生活,可說是一字一淚。

告別父母,離鄉背井,寄人籬下,按押度日。失學,吃不飽,當童工。受盡精神折磨,還能靠自修入台大。當中所需的意志,及所受的辛酸,實不足為外人道。兄弟情、友情交織,清淡而柔韌。

《吃馬鈴薯的日子》是作者台大畢業後,到美國至完成研究院的日子。

在經濟上來說,作者非常膽大妄為,沒有因此而出問題,可說是一大奇蹟。

窮、苦、孤、寂當是此人此時的寫照,與作者說的古、靈、精、怪,遙遙相對。

人情冷暖,凄楚無援,退亦無路的窮留學生境況,躍然紙上。作者淡淡道來,反更添傷感。

差點要與汽車說話的這種寂寞,也不是人人能夠領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環境,自有一代人的風貌。若易地而處,自己走的,也不知是何路。

作者行文流暢,節奏明快。感情真摰,不做作。若如好友,論微時。

以散文來說,本書是水準之上,當送與留學之人。求學者當以之惕厲,能作「勤工儉學」之鑑。

在下由衷推介。

牛津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