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6月 27, 2009

《南懷瑾談歷史與人生》




傳說中的中國讀書人是怎樣一副德性?我想大概就是南懷瑾這類人。

所學、所識、所想都內化了。故而所作、所行、所傳都是那一套。就是南老師(請容許我也這樣叫他)自己的那一套。強名之曰儒、釋、道皆不合,卻也不離於儒、釋、道,反正就是已經消化過、融合了,自有體系,自成一格(這使我想起錢鐘書)。就如過去的中國讀書人,以自身為文化之載體。人、文不分。

老人閒話說家常
學貫中西論古今
縱橫史哲總說詩
出入儒佛近乎道

後一輩的中國人也可以這樣嗎?

我覺得是可以的。但起碼要滿足了三個條件:

其一、是真心熱愛中國文化;

其二、是對中國文化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認識;

其三、是有足夠的時間給前兩者沈澱。

因為,中國文化(姑且這樣稱呼),越老越有味道(包括心境)。沒那種經歷、體驗,就不是那回事。即如︰

儒考墨俠道自然
斷章所取只為治
何羨或怨稱孤寡
皇上上皇終命終

看這書最大的得益是甚麼?

聰明不樂因欠恕
皇統內道外示儒
由來功成身當退
煤炭原來是劫灰

當中也有個極具啟發性的故事,記曰:

道在近處莫遠求
尋即不得放自由
百尺竿頭原已盡
更進一步悟是空

朋友,你的百尺竿頭呢?

星期一, 6月 22, 2009

不知所云




續:連而不斷,後亦無改、不變,故名。非唯名言,直指真實,故曰不變。一行即永續,故曰不斷。

最後之見地:當為大圓滿見,即「本來清淨平等」。

以顯現分立「清淨」,以空性分立「平等」,彼二於一切諸法中,無二一味而住。

「清淨」:離垢染、分別、思念、作意。一切本來清淨無染,唯行者作分別故。

「平等」:法性本無二,故平等、自然、任運、一味。亦無輪涅、美醜、高下。

見地本無相違:雖究竟一如,唯所針對、所見、所說不同之故。如與群盲說象,因應對象所說而不同,非究竟見地有異。

縛而自解是後手。自來「無縛亦無解,本圓佛性法」。

非以定為貴,上下座當無別。故定非在身,即無特定身姿。

定與後得定:歸於無二。定境之帶出,現實之回歸。知行無二,實証於見地。不離見地「無修之修」,此之謂也。故言「無作」「放下」。故越上即越無可為,謂無精進之精進。

修行口訣似常、斷,為免無知起邪見,故當擇器而密授。

大圓滿有其自密之特性,雖有師授,火候未足,亦不能通達。

以上皆不知所云?是的。這非常非常正常。

試問,心性與空性何異?

空性能言詮否?

如是開口即錯。言者不知,聽者不明。不欲不知所云,亦不得矣。

東野圭吾 x 2 《放課後》與《徬徨之刃》















因緣際會下,連續看了二本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

推理小說這品種,在兩年前根本不可能在我的書單內。這不得不說朋輩影響之大。

「你不知道你失去了甚麼。」這是某標準推理小說迷,對非推理小說迷的評價。

據說推理小說在日本極受歡迎,新人背出,競爭甚大。由純推理小說(本格派)到類推理小說(非本格派)都有市場。

但最好的才能生存,甚且被翻譯。

東野圭吾好看。誠不我欺。

我所看的是《放課後》及《徬徨之刃》。這已不是作者最有名的系列了。怪不得那般受歡迎。

這使我對《加里略》系列、《白夜行》、《幻夜》等也有所期待。

《放課後》可說是東野圭吾的成名作。說的是高中生老師的被謀殺案,故事曲折但不離奇。最後的自圓其說,也算是合情合理。作者對高中女生的心理分析也頗有趣。雖然,我會對兇手著意佈局去擾亂的作法有所保留。

《徬徨之刃》不像推理小說。更像是對青少年犯罪問題的質問及反思。

就如書友H說,是寫人性的。

犯罪者當付出甚麼代價才算合理呢?

其實對受害人來說,無論是甚麼代價也不能替代已做成的傷害的。

如果代價是為了阻礙或防止同類的傷害出現的話,代價不能太輕。

青少年犯罪,確實是個問題。他們當中,有多少人會悔改呢?

作者用的都是白描的手法,寫得流暢而真實,沒有長長而複雜的字句。和本格派的華麗,對比甚大。佈局精彩,沒有太多的費話。雖有說《放課後》為了字數加插了不少諸如對弓箭的描述,但讀起來就是不覺突兀和累贅。

比較有趣的是,作者對腋下流汗似有所偏愛。兩個故事都有這方面的描述,而且不只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