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1月 12, 2007

《The Interpretation of Murder》 Jed Rubenfeld


本書以 Sigmund Freud 美國之行為引子,寫上流少女的連續謀殺案,旁及打壓 Freud 的「小兒科」陰謀、秘密會社等。雖算是一時之作,卻不會是一時之選。

本書在人物描寫方面相當失敗。個個人物都扁平如鏡,血肉模糊。比較突出的如 Nora Action (注一) 和 Stratham Younger 等,還是參照真人來寫的。

一般推崇此書的人都會提到作者對20世紀 New York 的考証及描寫。這點無容置疑。從〈作者筆記〉看來,作者是認真的。 Miss Elsie Sigel 之死是真人真事,其他如 George B. McClellan 市長等也是真有其人。而反轉再反轉之 Oedipus Complex 和「To be, or not to be」(p.328) 也算是有趣。但「奪朱非正色」,襯托豈能奪主?!況且,我們有《歷史學家》的珠玉在前。就是再左拖右拉也和故事無甚關連,就如那貌似《夢的解釋》的書名。

以一本小說來說,此書未能帶來「追」的感覺。在代入感缺缺的情況下,要一再勉力地看下去。那一小段一小段的分鏡寫法,難以形成張力。一本三百九十六頁的小說,要到約三百頁才開始有一點兒緊張,也不能不算是失敗。

[**假如閣下還打算看此書,就請不要看下面的內容**]

作為一本推理小說,可謂無理可推。因為……大家都在講大話。最要不得的是,推理小說中,用來「出貓」的秘道,竟就有兩條!故事一開始就單一地指向,懸疑感又不足,實在難以提起興趣。作為賣點的「解釋」,也來得突兀。作者無論在語言、內容、構思上都比較貧乏,完全無法和「華麗」的島田莊司比較。雖然這種比較可能不甚公平。但可惜的是《殺人時間館》是在下唯一認真地看過的同類小說。

比對作者簡歷,此書似已涉及到其所有的專長領域。在創造力不過爾爾的前提下,後續想必難以經營。英國最佳圖書獎,或許已是作者的顛峰。若其是股票,當建議沽出。

還好的是,以上之感想,非在下所獨有。故只好對「粉絲」們說句,此類作品,不太合港人脾胃。

(注一) Nora Action 是以Sigmund Freud的病人 “Dora” 做藍本的,其真名為Ida Bauer。

星期日, 9月 09, 2007

能做到多少?


因為《獵命師傳奇》的關係,重看了《卧底》。

重看是因為之前在網路上看過了。

和現在看到的不同,結局是灰暗的。記得的是聖耀出賣了上官,投身到日本的「圈養派」裡去。善良的聖耀最終夾著邪氣。

也許是藉著再一次的「卧底」,把那些「壞蛋」拖跨吧。我想聖耀是這樣想的。就像是書中趨命的「八寶兄……」一樣,又或是像《魔力棒球》那樣。真是人格分裂。

聖耀式的敲頭,是一個有意中無意的動作。我就遇過幾個小孩會這樣。我覺得他們其實是在反抗。反抗那些他們不能抗拒,又不能避免的無奈。是他們無辦法中的辦法。

他們不是應該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嗎?就像是書中的吸血鬼,又或是獵與被獵能並存的那「第三個魚缸」。

要把別人的眼光看得多重呢?不同的事,不同的人,應有不同的想法。

「不要重到使自己難過的程度吧。」我是這樣想的。「過到自己,過到人就好。」但是那些(一時)未能有效地,獨立地思考的,可以怎樣?

如何發掘並發揮專長,是個恆久的課題。假如你的專長是害死自家人,你會怎樣作呢?《卧底》說的就是這個故事。

作為《獵命師傳奇》的外傳,《卧底》獨立地看,也相當不俗。假如你還沒有看過九把刀,《卧底》也許是個好開始。

本書的結局是陽光的、開放的,人的心靈也應該是這樣。但你有留足夠的空間給與你不一樣的人嗎?你能做到多少?


能看到全本新版《臥底》的官方網站 http://giddens.twbbs.org/index1.htm

星期五, 8月 24, 2007

天與地


過年如過日,

日過不留時,

時即分逝去,

分去秒無痕。

何必曰名利,

轉眼見白頭,

何需理斑駁,

此身共殘軀。

終葬獸蟲腹,

或為根苗肥,

憂之有何益?

事來或當應,

了了自了了。

何來舒胸臆?

誰懷天與地?


(照片來自︰http://taiwan-photoschool.com/new_page_72.htm)

星期一, 8月 13, 2007

梅窩

家住大嶼山,一個叫梅窩的地方。

每次談到住處,別人的結論總是「遠」。又或是以之與愉景灣、東涌之流比較,或攪混。

假如你作息不定時,晚上時常要應酬的話,梅窩不適合你。假如你有遲到又或是最後一才秒現身的習慣,超準時的車船會氣死你。假如你酷愛夜生活的話,這裡鐵定會悶死你。

那梅窩有甚麼好?

梅窩安靜、平和,有青山、綠水、藍天、海風、蟲聲、小鳥、沙灘、泳池、球場、笑聲、日出及月出的美景,破落的古蹟,和彌足珍貴的人情味。

對,就是海邊小鎮的風味。所欠缺的,只是早出晚歸的漁夫、漁船、漁火。

從前的梅窩是漁港嗎?

應該是吧,但早就沒有甚麼魚味了。那開銀礦的,也沒了。種稻的、養豬的,沒了。種菜、種花果的,還現存有一點。

代之而興的是旅遊業。士多、飲食、渡假屋等,也曾大盛。

可嘆的是東涌及其陸路交通的開發,使從海路經梅窩遊大嶼山的人日少。但選擇住在這小鎮,及其附近的中外人士,卻日多。

可悲的是梅窩的設施、議員、商戶、車、船等的不配合,選擇離開的人也漸多。因為議員及經營者的無知,使得梅窩不能轉形。外界也只得出梅窩無人住,一切只靠遊客的印像。實在叫人啼笑皆非。

就如政府一方面說要翻新梅窩墟市、修建海濱長廊、改建市鎮廣場及露天茶座等。另方面卻建議合併中環至梅窩及坪洲航線,縮減班次。再放些俗不可耐的大蟻、天鵝、雄雞等模型,名曰「美」化一樣。

梅窩航線長期虧蝕的原因是甚麼呢?是管理不善。比方說︰沒有善用碼頭設施。前線人員的不禮貌及不知變通。引入了太多不高速、收費貴、又缺乏彈性的高速船。假日加倍的車資及船資等。

中環往梅窩的六號碼頭上層還有個茶餐廳,梅窩碼頭的上層卻是丟空的。大好一個無敵海景沒被好好地利用。再說,六號碼頭的茶餐廳,不單比不上紅碪碼頭那幾間餐廳,甚至連三碼頭的同類餐廳也比不上。

中環往梅窩線的前線人員,也是出名差的。剛響鐘就關門,還會給臉色你看。管你是風雲色變,腹大便便,還是拖男帶女,總一視同仁。管你奶奶是否最後一班船,他老娘 / 老子不讓你上船就不讓你上。就像八月十日打風那天,就廿多人差點上不了開二時半的”尾班船”。八號風球一掛,她就停航了。反正閣下不能歸家是閣下的事。他們就是愛欺負和善的梅窩人。

住在梅窩(及其附近)的人,要不是沒有得選擇,就是因為他們喜歡大海。沒有選擇的密閉冷氣高速船,在在不是上選。阿修羅就曾無數次遇到人們(包括遊客)問為何不能外出上層露天的空間。及一再看到,那一個個貼在窗上、門上,失望地外望的面孔。為何同公司用作旅遊的同類船隻,這部份卻是開放的呢?

假如合併航線的建議得到落實又會如何呢?

市民搭船要多等二十分鐘 ,船程亦延長十五分鐘。即使合併了有關航線,仍可能要加票價……。

如此這般地發展下去,你還會住梅窩嗎?

應該不會了吧。有我們這種想法的人也不會少。

對了,你知道為甚麼同在大嶼山的愉景灣能發展成功嗎?

……!

阿修羅家住梅窩,十年。

星期二, 8月 07, 2007

《歷史學家》

《歷史學家》是一個「被注視著」的故事。注視者是吸血鬼,而惡魔就在身邊。

要做《歷史學家》裡的吸血鬼比較不容易。要經驗多次的「被咬」,甚至是「混血」的程序。這和「一般」的設定不同。吸血鬼的王國和勢力也出奇地小,和九把刀在《獵命師傳奇》所設定的,不可同日而語。

《歷史學家》也是一個追和被追的故事。但追者和被追者的界限不分明。被追者往往也成為追者。

《歷史學家》在我,就是兩段(或以上)故事的「剪接」。當中有不斷的現實和記憶交錯,無盡的場景交換和切入。「剪接」有留白之餘,還是高明地留下了軌跡。所以,還不至於太《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但有點《看不見的城市》,就是帶點伊塔羅‧卡爾維諾。假如你能明白我的意思。

要成功地把《歷史學家》改編為電影,想必不大容易。只因看電影,不太能有放下書來,思考一番的餘地。又或是做點筆記。又或像我現在這樣,在不明確需要停頓的地方,強加一點空間。

但,我終於能了解,為何文學在學會後,會更懂得欣賞。就像紅酒、芝士、河豚。就是那種外行人不易領略的,背景的,獨特的,細節。雖然,那個結局,似乎太過兒戲。

看《歷史學家》,不得不想到歷史。

歷史有真像嗎?如何能全面而有效的反映歷史的真實?歷史不是只會為當權者服務嗎?政治不正確的「歷史」,有足夠的生命力嗎?

我認識的那些歷史學家,對同一段的「歷史」也多有不同的看法,雖然他們手頭上的資料沒有甚麼差別。

是背景的問題,使得解讀上有分歧?為某人或某事「平反」,也只是想達至某種學術上的「平衡」?這是我的疑問。

有可能不經過任何篩選的歷史「全」紀錄嗎?

在不得不篩選的情況下,取捨之標準為何?

單單是事件發生的經過的「紀錄」,算是「歷史」嗎?

有真正的客觀存在嗎?

「這已可能是個哲學而不是歷史的問題了。」另一個我不禁在想。

屋情六七

小情是阿修羅女兒的化名。

小情聰明、乖巧、能說善道、口舌便給,懂察言觀色。樣子不醜,樂觀敢言,深得同族及師長等愛護。

但她也會插圈弄套、公報私仇、欺上瞞下。

她,算是個異數。她今年七歲。


水屋是阿修羅兒子的化名。

水屋懶散、倔強、氣力大、具正義感,不太懂得表達自己,但有義氣。

他愛車,愛我行我素,不理人情世故。

他今年六歲。


小情和水屋一同長大,感情也很好。性格的使然,水屋常常吃虧。雖是如此,水屋卻是甘之如飴。只有當小情太過份時,水屋才會反擊。反擊是一次性的,卻也是”毀滅”性的。這使二人漸學懂了分寸。

小情愛笑,水屋愛哭。

龍生九子,信焉。

星期四, 8月 02, 2007

“男人”之使用說明書調查報告

假如”男人”是新推出市場的電子產品,就一定會有使用說明書。書中當會有其”功能”的介紹,”使用手則”,”系統”要求,”保養年期”,”警告說明”等等等等。

但可惜的是,”男人”不是新推出市場的電子產品,根本沒有使用說明書。而同期推出的”女人”也沒有。

同時因為”男人”和”女人”,實際上有眾多不同的版本,兼且皆有“自以為是”,“自我欺騙”,甚至是“自我改進或退”等調節功能,當中具有相當多的歧異性。

故此,一般情況下需要”男人”和”女人”配合使用,才能獲得穩定的“家庭”、”愛情” 和”幸福”之類的”保鮮期”不能被確定。甚至於延長”保鮮期”方面的研究,也沒有明確的結論或甚是方向。

調查顯示,一般有經驗的用家,皆比較保守。有部份會主張以“交吉(as is)”再打個八折的方式,估量”男人”(或是”女人”)的實際表現。並容許(不時)出現10個巴仙的調整誤差。以及每5年或10年出現一次的嚴重功能故障。

星期二, 3月 27, 2007

閒在心上

現在的人都很忙,很忙。把生活排得密密麻麻的。仿佛旋轉中的陀螺,一停下來,就是掛了。所以……所以……神經……會衰弱。

樣樣事都要快,要刺激,要「有結果」。又要有多種選擇,隨時進退,不用負上責任。所以,網上的對戰大受歡迎。

看書?

別傻了。那來這麼多時間。

迫著要看,就看簡要本。要不去看電影,甚至是「提要」就算。

意義?

深度?

管它的。不是說art for entertainment嗎?認真來做甚麼?

思考?

還不夠累嗎?思甚麼考?可以的話,應該裝個停機掣。

愛情?

還不是一樣。合則來不合則去。明天的事,明天算。

純文學?

算了罷。既沒有人才,也沒有受眾,更不要提資金了。

就是這代人的戀愛都像情色小說。上一代人那些暗戀、偷戀會有共鳴嗎?所以,那些似有若無,像霧又像花,含蓄而沒有實際行動的情節,只會是「長氣」、「老土」、「無吉士」。

要提高港人藝術修養?

也許是個不可能任務。


沒有閒情,那來精緻文化?


那些沒放過閒情的,又應否叫做戀愛?

星期二, 2月 13, 2007

倒行逆施

世間荒謬之事,不離「倒行逆施」。「倒行逆施」即不遵常理行事,常作反其道之行。

人當敬「倒行逆施」而遠之,香港卻常奉之若圭臬。

香港向以海港優良、夜景醉人、價廉物美、中西匯粹,而馳名中外。港人卻日夜填海、建廈擋山、欲徵銷售稅、(政治上)仇西而媚中,為尚。此不可謂不笨也。

滅之唯恐不及,後又欲張之者,亦是笨也。大笪地如是,廢物回收商亦如是。難道十年文化革命之訓,尤還未足?欲求陳寅恪、城寨遺跡於當世,其可得乎?北京之古城牆亦危矣。

古蹟讓道,古以有之。「天星」非其始也。有以為於今尤烈者,只為身受其害之別。時人謂針到肉否也。因不當興建行人設施,而迫路人違法橫過馬路者,無日無之,近亦見之於新天星碼頭。一拐再拐妨礙過路之鐵欄,叫老小趕路者一再顛簸,實不知立心為何。也許當教負責官員,躬身日趕船數次,親味其苦也。

及以天價聘請滾石樂隊之流,卻謂無力資助「大澳文化工作室」之類,亦不可謂不荒謬也。難道旅客來港,當真只為「滾石」?若如是,「滾石」一去,振興個屁。花天價若此,可有得乎?故當「滾」者,唯此等官員腦中之「石」,又或是其剩「石」之身。

捨長而取短,捨本而逐末,笨之大者。捨「金融港」,而逐「數碼港」、「中藥港」等,此之謂也。倡地少人多之地,建摩地大廈(groundscraper)者,豈有別乎?

有長者輒謂當今某某及某某得時令者,皆曾為其羽翼,今則為友云云,常沾沾而自喜之。卻不能明人於下,為其所用。已去者感恩之心或為真摰,但卻何喜之有?復自暴其號流失人才,一己剛愎自用。豈有智哉?

或曰,「倒行逆施」用之於投資、創意,其用也大。用之於事,有何不可。

此說實為不懂「道」、「用」之別。為反其道而反其道,只是「忘本」(忘其根本)。不知如何追求所欲之本,甚或反其道而行之,此佛家所謂之「無明」也。

不懂「無明」及「道」、「用」之別者,或當求教於「啞老師」。

余以古文寫今事,亦「倒行逆施」也。

星期四, 2月 08, 2007

禁煙與發牌制

全面禁煙鬧得滿城風雨,今天連信報的曹仁超也插上一筆。他提出的是發牌制。

在「自由選擇」的前提下,給予成年者自由選擇到能吸煙的店舖(包括但不限於食肆)消費,自然是好。最起碼,偷偷地吸;明有人吸,卻無人理;又或是,一大群人圍著街邊垃圾桶吸,等等的「怪」現象,都會減少。雖然本人,不是煙民。

不過,曹先生的發牌制也似非全無問題。

問題一、成本和效應︰

首先是發牌的成本。這包括了成立新部門、新增聘人手的直接成本(「建制中的暴君」是不會放過任何機會的)和繼續「鼓勵」吸煙而引致的種種如醫療等的間接成本。

若安裝有足夠的抽氣系統是發出吸煙牌照的條件,要如何確定這些「足夠的抽氣系統」,時常運作正常及不危害公眾健康呢?這也許要在發牌後定期巡查及制定因此等抽氣系統不能有效運作而需暫停營業的標準!

此等有牌店舖的額外成本是否會直接轉嫁至用家呢?答案幾乎是肯定的。於是乎,只有較高級或收費較高的店舖才會有這個「吸煙牌照」。若如是,這一方面會有剝削「非有錢人」吸煙權利的誤會;另方面,也會間接地宣傳「吸煙是身份像徵」的誤解。

問題二、「自由選擇」還是「無可選擇」︰

給成年者選擇的自由,是應該的。但未成年人呢?我們是否應該禁止所有未滿十八歲的人進入領有「吸煙牌照」的店舖?若非,便是大倒退。若如是,吸煙又會再次是「大人」的象徵,吸煙又會變得「型」或是「有需要」。這也許不會是教育工作者或醫療工作者所樂見的。

在有「吸煙牌照」店舖工作的非吸煙者的訴訟及醫療問題又如何?是否申請在這些店舖工作的,皆必需是吸煙者?(公平原則呢?)又或是要禁止非吸煙者,因在此等地方工作而引致的任何與吸煙相關的訴訟?那些需因生意應酬而時常出入此等店舖的非吸煙者呢?

問題三、政治()

在此時此地,尤其是衡量過曾特首的政治成本後,在下實在看不到在實施了全面禁煙後,還有甚麼回頭路可走。發牌制,也許也是死胡同。

不知道為甚麼,阿修羅總覺得香港是被中國用來作實驗場的;銷售稅如是、全面禁煙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