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2月 02, 2010

迷霧之子



在放下《波西傑克森》後,就拿起了《迷霧之子》。

現實中是繁忙的。看書就像是個逃避。

把看閒書往前排,把不想做的工作往後推。

人,就是這樣。

首部曲、二部曲、終部曲是一次過看的。感覺上《最後帝國》最好,在懷疑中摸索著前進,女主角心態的描寫,也許不太出色,但也深刻。《昇華之井》有點悶,張力不太夠,懸疑的部份也不太吸引。《永世英雄》有點草草,那有點悲哀的結局,也不算是完美的結局。

當中對「力量」的追求和抉擇,對知識和宗教的「功用」,對「統御主」善惡之辨的探討,皆值得深思。

整體來說《迷霧之子》是好看的,比《波西傑克森》更好看;設定可算合理,故事也算有趣,譯文亦流暢。

另,故事內對變異文字的描述,藏傳佛教也有類似的說法;但防範的方式,不是把文字刻在金屬上,而是使用各種「印記」。

手上已有千禧年三部曲(《龍紋身的女孩》、《玩火的女孩》、《直搗蜂窩的女孩》),還未決定何時開卷。

也許,先了結一些翻譯再說。


星期五, 9月 03, 2010

波西傑克森





在書友的誠意推薦下,一口氣看完了五本波西傑克森 (Percy Jackson & the Olympians)。由《神火之賊》、《妖魔之海》、《泰坦魔咒》、《迷宮戰場》一直看到《終極天神》。

整體的感覺是「流暢」。當中也不是沒有冷場,但沒有《哈利波特》那般冷,那般頻繁。書中所描述的世界也沒那麼陌生,那麼抽離,寫的就像是貼緊我們身邊不大起眼的一群。

故事雖能頗大程度上自圓其說,但頗牽強。假如真有那些大神,而他們的行事作風亦是如書中所寫的那樣,那實在是太無能、太兒戲、太自我中心了。怪不得不會得到世人的愛戴又漸漸被人遺忘。似乎在這幾個千年裡都沒有累積到點智慧,在自私之下依然是自私。沒早被遠古巨神又或是其他甚麼滅掉,實在是奇蹟中的奇蹟。

單從娛樂性來說,寫得好看嗎?我會說不差。當中也有驚喜的地方。比方說,金羊毛和守護樹、迷宮的構思、主角弟弟和所做的那個盾等。

是寫給小孩子看的嗎?我的書友不是這樣說。但阿修羅懷疑他是看完《終極天神》才這樣說。因為在最後看到的是「大人」們對其所作所為的反思及承擔(雖然是被迫的)。

小孩子看後會有得著嗎?在「正常」、幸福家庭中成長的小朋友可能感覺不到甚麼,也許只有身份上的猜想又或是一時冒險的衝動。但如果是「過動兒」,又生活在單親家庭的小孩,極少甚至沒見過親生父親或母親的話,這套書可能可以帶來一點慰藉,因為那位父或母,極有可能是古希臘天神!


星期四, 8月 05, 2010

你會在嗎?




說的是皇冠繁文版的《Seras-tu la?》,法文的原文作者是Guillaume Musso。

《你會在嗎?》是暢銷書,在法國亞馬遜網路書店有4顆半星的口碑,將會拍成電影 …… 每次看到這類牌頭都有點驚。

多人喜歡的,多是大路貨,不好的經驗一大堆;還記得上次那本 …… 唉!還是算了。

因為距離看完的時間比較久,細節已經有點模糊了。但當中有些場景還是有印象的,就如主角朋友在「辨要事」途中 …… 要用花盆遮醜,而給仙人掌的刺刺到的那一幕就很好笑。事實上,這一段我是在醫院中一個比較壓抑的環境下看的,那咭的一聲笑及之後掛在嘴邊的笑容,就引得前後不少於五位護士小姐前來探問,研究我看的到底是甚麼書 (自此我有理由相信,阿修羅在不笑時,是有點嚇人的) 。話說回頭,主角有這樣的朋友,真是沒有話說。

這本書說甚麼?

簡單來說就是有後悔藥可吃。可以回到過去,堆倒重來。

如果一切可以重來,要改嗎?

大部份書友的回應都是見識一下無妨,要改就不必了。過去的,就由它過去。

這真是年紀的問題嗎?年青人就沒遺憾?又還是大家都沒說真心話?

就這個問題,我反問自己,如果一切可以重來,要改嗎?

我會真心的說,我對我所作過的決定都沒有後悔。人生也沒有甚麼遺憾。如是者……

如是者,我這一生也值了。

如果真的要選擇,也許我只會改變一個決定。

一個必然會改變我一生的決定。

但是這個決擇,在現在又或是可見的將來,還依然存在。

星期五, 7月 30, 2010

地圖




在世間上山下海不懂路,所依靠的是海圖、星圖、地圖、衛星導航儀、又或是路人甲及乙。

在浩如煙海的佛法世界前進,當向何方,參照物又是何?

找個導遊比較好,那個導遊要是過來人,能夠格作一己上師者尤佳。

那和問路人甲和路人乙有何不同?亂指一氣的遍地皆是。法師某甲所說的就和仁波切某乙所說不同,一般平民百性如何分辨?

一般人是較難分辨的,特別是香港普遍佛、道不分的環境下;東南亞至今仍有密乘非佛說的誤解。

想要分辨是否佛法,可用「四法印」。「四法印」為佛陀釋迦牟尼涅槃前親說,為小、大、密乘所共推。此「四法印」即:

諸行無常
有漏(1)皆苦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2)

注(1)「有漏」就是不清淨的事物,包括所有的執著以及執著的對境
注(2)「涅槃」即解脫,「寂靜」即離苦苦、變苦、行苦等苦


那即是說有「常」,如造物者;執能取、所取為樂;以為有「我」(包括「大我」、「神我」) ;謂不能離苦解脫,如具宿命等;皆不是佛法。

如是分辨出佛法後,可用「九乘次第」去分類。

「九乘次第」是密乘寧瑪派的說法,將前進成佛的方式分為「九」途,以對應的教法為載體,故稱為「乘」,因後後攝前前,故曰「次第」。

九乘分別是:聲聞、緣覺、菩薩、事部、行部、瑜伽部、大瑜伽、隨瑜伽、極瑜伽。

九乘各有其入門檻及其各自之見、修、行、果。即如《自性大圓滿支分․決定三戒論釋》所述。其頌曰:

此依大圓滿自宗,聲聞緣覺菩薩乘,
稱為法相因三乘,事行瑜伽外三續,
無上父續大瑜伽,隨類瑜伽即母續,
明點瑜伽無二續,稱內三續九乘攝。

(雖「九乘次第」是共說,但用「谷歌」一搜,排在最前的竟都是某君借其上師之名,寫些不盡不實的書的連結。可悲!)

有興趣的,可在網上搜尋《戒律輯要》,自能找到《自性大圓滿支分․決定三戒論釋》。當中論述「九乘次第」的,前後不過12頁(簡體電子書的第147頁至159頁)。

在了解「九乘次第」之入門檻及各自之見、修、行、果後,當能明白眾行者,因發心或見地之不同,在所修、所行上會有所分別。

如是,雖未能看通全盤,但對浩如煙海的佛法,當會有必要的了解,如手握地圖。

星期四, 7月 29, 2010

在家、出家、聖德太子



*聖德太子二歲像。鎌倉時代作品。



有謂護持佛法者,正當出家。

亦有謂當今之世,不出家比出家更能護持佛法。

個人以為是否出家,當忠於自心、上師之指示及客觀環境。思維出家之舉,所為何事?

若(主要)為自利故,則當從個人意願出發,得父母、師長、妻兒開許,即可出家。

若為利他,所欲利之眾生幾許?欲以何方、何法利之?出家確有幫助否?

此等問題,除自己考慮外,只能問一己之上師。

阿修羅自小好書,尤好佛經。經中對眾多在家護法皆有記載。比方說阿育王、給孤獨長者等,彼等所作不亦有大利於當時、後世乎?故阿修羅以為在家眾和出家眾只是分工上有分別罷了。出家與否,當看自己意願及有否需要。

說起在家護法,阿修羅對日本的聖德太子,非常有興趣。

話說阿修羅讀小學時,在閒書堆中讀到話說出自聖德太子親筆的《十七條憲法》,自始常引第十條 …… 現在回想起來,小時候的阿修羅相當之牙尖嘴利,常常得理不讓,給人下台階時,也會
「引喻失義」使師長們非常頭痛。嘻嘻。

[警告:在駁倒(尤其是未讀過《十七條憲法》的)眾師長後,如單引述「我必非聖。彼必非愚。共是凡夫耳。是非之理。詎能可定。相共賢愚。如鐶无端。」此部份,往往會引爆彼方本來含而不發的怒氣。]

聖德太子的《十七條憲法》是這樣的:—

*************************************************************

十二年春正月戊戌朔。始賜冠位於諸臣。各有差。

夏四月丙寅朔戊辰。皇太子親肇作憲法十七条。

 一曰。以和為貴。無忤為宗。人皆有黨。亦少達者。是以或不順君父。乍違于隣里。然上和下睦。諧於論事。則事理自通。何事不成。

 二曰。篤敬三寳。三寳者仏法僧也。則四生之終帰。萬国之極宗。何世何人非貴是法。人鮮尤悪。能教従之。其不帰三寳。何以直枉。

 三曰。承詔必謹。君則天之。臣則地之。天覆地載。四時順行。万氣得通。地欲覆天。則致壊耳。是以君言臣承。上行下靡。故承詔必慎。不謹自敗。

 四曰。群卿百寮。以礼為本。其治民之本。要在乎礼。上不礼而下非齊。下無礼以必有罪。是以群臣有礼。位次不乱。百姓有礼。国家自治。

 五曰。絶餮棄欲。明辯訴訟。其百姓之訴。一日千事。一日尚尓。况乎累歳須治訟者。得利為常。見賄聴讞。便有財之訟。如石投水。乏者之訴。似水投石。是以貧民。則不知所由。臣道亦於焉闕。

 六曰。懲悪勧善。古之良典。是以无匿人善。見悪必匡。其諂詐者。則為覆国家之利器。為絶人民之鋒釼。亦侫媚者対上則好説下過。逢下則誹謗上失。其如此人皆无忠於君。无仁於民。是大乱之本也。

 七曰。人各有任掌。宜不濫。其賢哲任官。頌音則起。奸者有官。禍乱則繁。世少生知。尅念作聖。事無大少。得人必治。時無急緩。遇賢自寛。因此国家永久。社稷勿危。故古聖王。為官以求人。為人不求官。

 八曰。群卿百寮。早朝晏退。公事靡盬。終日難盡。是以遅朝。不逮于急。早退必事不盡。

 九曰。信是義本。毎事有信。其善悪成敗。要在于信。群臣共信。何事不成。群臣无信。万事悉敗。

 十曰。絶忿棄瞋。不怒人違。人皆有心。心各有執。彼是則我非。我是則彼非。我必非聖。彼必非愚。共是凡夫耳。是非之理。詎能可定。相共賢愚。如鐶无端。是以彼人雖瞋。還恐我失。我獨雖得。従衆同擧。

 十一曰。明察功過。罰賞必當。日者賞不在功。罰不在罪。執事群卿。宜明賞罰。

 十二曰。国司国造。勿斂百姓。国非二君。民無兩主。率土兆民。以王為主。所任官司。皆是王臣。何敢與公。賦斂百姓。

 十三曰。諸任官者。同知職掌。或病或使。有闕於事。然得知之日。和如曾識。其非以與聞。勿防公務。

 十四曰。群臣百寮。無有嫉妬。我既嫉人。人亦嫉我。嫉妬之患。不知其極。所以智勝於己則不悦。才優於己則嫉妬。是以五百之後。乃今遇賢。千載以難待一聖。其不得賢聖。何以治国。

 十五曰。背私向公。是臣之道矣。凡人有私必有恨。有憾必非同。非同則以私妨公。憾起則違制害法。故初章云。上下和諧。其亦是情歟。

 十六曰。使民以時。古之良典。故冬月有間。以可使民。従春至秋。農桑之節。不可使民。其不農何食。不桑何服。

 十七曰。夫事不可独断。必與衆宜論。少事是輕。不可必衆。唯逮論大事。若疑有失。故與衆相辨。辞則得理。

秋七月改朝礼因。

*************************************************************

上文所引,悉皆原文,君若明瞭,文言根底厚故。究古之和文,即唐語也。

上文引自《日本書紀巻二十二》。如欲更多地了解聖德太子及其所處之時代,可參閱Taitetsu Unno所著的《River of Fire, River of Water: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ure Land Tradition of Shin Buddhism》(Doubleday,1998)




星期三, 5月 26, 2010

素養 - 富士康的十一跳



富士康的十一起自殺事件,鬧得沸沸燙燙。一時間由工作刻板、工時特長、申訴無門、台中不同酬、升遷不公平、到罵人文化理論也出來了。

到底是否剝削員工,就要看你在甚麼立場。但不管如何,現在的情況甚差。

解決問題的方式,要算是錯,也是會被學習的。假使「跳」這種方式一直流行著,除了殯儀業外,幾無別的利益。

在這麼多的注視下,要澈底解決問題,一點不也容易。要人們停止再跳,也許先要轉移視線。

請不要誤會,我說要轉移的不是「外人」的視線,而是富士康員工們的視線。就是不要往「死」處看,給他們一條疏洩的渠道,一點希望,一線曙光。

這可以是部份人士的更替、局部政策的改換、生活環境的改善、甚至是一個”準備”改善的姿態。

但富士康做了甚麼呢?至下筆為至,在外面,我們甚麼也沒看到;但第十一跳已經來了。危機感會否太低呢?若在公共關係上打分,理應是不合格。

與其靠人,不如靠自己。在自求多福的大前提下,提升自我素養才是王道。

要提升自我素養,不外宗教、修養兩大方面。前者包括所有具宗教特質的「宗教」
(只要你信就行),後者包括一切世出世間的哲學思想、道德、個人要求(由於部份人對價值觀的堅持,可提升至「宗教」的層次,而這裡只談自我素養的「提升」,兩者之間的界線得容模糊) 。可悲的是,自共產主義興起始,國內的此等素養每下愈況,《家訓》等家族價值亦被破壞殆盡。在悠悠民心不再以共產主義為大時,此等道地,幾成空虛。若不然,也不會有如此多具創意的「無良」食品。

其實,只需要有一個不必用「跳」的思想替代方式就好。

與富士康「無人性」(指機械性)軍訓式管治相比,也許Bridgewater Associates的《PRINCIPLES》會更有意思。最起碼,那個公司的價值觀,在單一的服從外有人的素養。

其實,我覺得《PRINCIPLES》與各大《家訓》有些像,有興趣的,可以到其網站(http://www.bwater.com)望望。

星期二, 5月 18, 2010

身處病痛中如何自處



身處病痛中如何自處?

能如何自處,即如何自處。

能修法否?

為何不?

當修何法?

諸法皆可。

試舉例說明之。

如修皈依。依上師三寶加持力,願我及諸眾生皆得渡脫至無病之彼岸。

發菩提心。以我受此病,願過去、現在、未來諸病眾,皆離苦得樂。

修自他相換。以自身之健康,換諸眾生之病,觀想…… 。

修施身。以一己之身 …… 。

修生起次第 ……。

修圓滿次第 ……。

修止觀 ……。

………。

修自心本性。當下觀察自心的遊戲,包括「痛」此覺受的妄念 ……。

妄念?

對心的自性而言,一切能思、所思、能覺、所覺,皆是妄念,皆是心之活動與遊戲。如平靜湖面上微風吹皺的波紋,在不被干擾的情況下會自然回歸平靜。干擾包括了心的所有活動。

那就是心沒有活動耶?

若作意止息心的活動也是干擾。有聽過「樂、明、無念」嗎? ……。就是安住在空性或自心本性中。

如何安住?

心的自性是甚麼?

不知。

那就無法安住。

是先要了知心的自性?

對。

如何可了知心的自性?

依靠上師的指示。

是直指心性的教授嗎?

可以是。也可以只是一個眼神、一點暗示、一句看似無關的說話、一件平常不過的事……,反正能認知的會認知,在理論上了解和在真實中了悟是兩回事。

星期一, 5月 17, 2010

病痛到底是怎麼一會事?



和中醫的「五行失調」說法差不多,佛教說「四大不調」。人因「四大不調」而得病。如《佛說五行經》云:「人有四大,和合而成其身」。人的身體由「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所合成。「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同時俱作」。「不調」,就是不「平衡」,就是不「和」。

「身」如何能「和」?

何來有「身」?

「四大和合」,如經上說。

四大實有否?

四大無實。

當中可有「我」?

中亦無「我」。

蟲居鳥食(此身)雖不病何益?

若無此身,如何修行?

修行若在身,過去千百億身當已成佛。

痛如何去?

痛從何來?

此刻此身此痛,是為真實,徒打機鋒何益?

敢問前際(前一刻)與後際(後一刻)?



身心相續本為妄念,「病痛」、「四大」、「身」、「我」亦同。唯智者親證方為實語,無知無力者只流空談。

星期一, 5月 03, 2010

苦笑



可能是修行年資比較長又修得不太差的關係,被多位不同派別的仁波切委以「答問者」的角色。就是同修們在修行上有問題時,不是去問其他喇嘛或仁波切,而是來問我。

這個角色最初是師叔給的,之後是另一派的「法王」,再之後是其他傳承的仁波切。除了格魯(黃)派外,可說是三派的委派皆有。因為是委派的,又是沒經過相議的當眾宣佈;所以,我連反對、推辭的機會也沒有。白眼、羨慕、忌妒的眼光,各種各樣的流言、質問,也受了不少。

最初以為這是暫時性,誰知一做就已經超過十年。感想?就是怕。怕答得不好,怕答非所問,怕不能應機。

不同傳承的導引方法是不同的。由於我自身只用「大圓滿」的方式去實踐,所以在導引其他傳承時,只能用類比甚至是比較的方式。

這方式管用嗎?

至此也未出過問題。給出來的「導引」,也得過不少仁波切的嘉許。

但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嗎?

當然不是。所以當某傳承終於派仁波切們來導引時,真替他們高興。

之前我病得甚兇,部份人知道後,擔心到不得了,不能吃、不能睡、整天哭,又迴向,又共修,又請其他仁波切修法……才知道,原來他們是這樣看重我的。

「我對你們真的很兇嗎?」

『兇才好,我們才有進步!當然……如果可以再溫柔少少,就更好。』

『最重要是比我們遲死。』

至此,我除了苦笑外,還可以怎樣?

星期五, 4月 30, 2010

已經足夠



大病一場,總算活過來了。有否後遺症,還不知道。

有甚麼得著嗎?

可能是心境的提煉。

在面對生死時,一切都可能變得不重要。平常覺得不大重要、不大注意的,反而是重點。

人生需要甚麼,又或是甚麼叫「幸福」;「死過翻生」的,和未「死過」,又或是未「翻生」時,看法都不一樣。

經一事,長一智,至此有真實的體會。沒有某些經歷,根本不可能真實地凝聚出那種心境、「智慧」。

有甚麼失去嗎?

失無可失,算是「失去」嗎?

「天生蒸民,有物有則」,「苟非吾之所有,雖一亳而莫取」…… 若真兩腳一伸,那門子事兒算是「你」的。

又,何謂「你」,怎算「我」?

連何者是「我」,也說不清楚,那何來「我所(有)」呢?既無「我所」,何來「失去」?

綜上所述,如打啞謎,亦若老生常談;切身所歷,直有自身意義。

是甚麼病?

不要問了。反正零件齊全,當下還是活著。

這對我來說,已經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