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6月 22, 2005

薯仔、沙發、老鼠

從前的美國人十二分之看電視。一有時間就坐在沙發上看,一聲不吭,動也不動,活像個薯仔(土豆)一樣。沙發上的薯仔,Couch Potato由此而生。

英國有個代表4000多名種植、加工土豆農民利益的"土豆理事會"(The Potato Council)。這個"理事會"對Couch Potato可不大滿意。他們為了消除"土豆對人有害"的誤解,發起了取代 Couch Potato一詞的運動(注一)。

說實話,Mouse Potato (鼠標土豆) 與 Couch Potato (沙發土豆)也差不多。"電腦迷"的身材絕不會比"電視迷"遜色。正所謂:天下薯仔一樣圓 :)

你是沙發還是老鼠?

我猜你至少會有一半是老鼠。要不,怎會看到我這篇胡混文章?

不要為交不到男 / 女朋友而抱怨了。雖然 Mall Rats 與 Mouse Potato 都有"老鼠",但是一個主動,一個被動,一個四處動,一個不推也不動。

薯仔們,要起來走個圈嗎?


(注一):Couch Potato一詞第一次見於1979年的洛杉磯時報,1993年被收入牛津字典。

星期日, 6月 19, 2005

《Veronika Decides To Die》

看完了《Veronika Decides To Die》。這是我看的第二本 Paulo Coelho 作品。第一本看的是《The Alchemist》。感覺上《The Alchemist》較好。不知作者是否對天主教/基督教有偏愛?兩本作品都埋下了「神」的影子。

《Veronika Decides To Die》應算是 Veronika, Zedka, Mari,Eduard,這「四個神經病」的故事罷。假使加上作者及讀者,說是「六個」也可以 :x

《Veronika Decides To Die》寫得比較鬆散。而事實上,我也把它丟下了幾次。

到底何謂「神經病」呢?「敢與人不同」就是「神經病」?

若是,神經病的人多的是。若非,如何才算是「神經病」?「神經病」有病理學上的判別嗎?

在病理學沒能明顯判別的情況下,所謂的「專家」說你是「神經病」,你就是「神經病」嗎?在每四個人就有一個精神病人的前題下,那些所謂的「專家」,自身就是「神經病」的機率也不低。

鄙人因為孤陋寡聞的關係,不知道/不相信過量地服用安眠藥會有機會導致嚴重的心臟病。在看時一直抱有懷疑的態度。故此,最後發現原來是個局時,心靈也沒有半分震盪。對是喜是悲的結局也不太關心。在在不能投入地看小說,如何會有樂趣可言?我真是失敗 -_-!

書中的神經病患者求的是開心,開心既是人之所共欲,為開心而「神經病」或「扮神經病」,有甚麼問題?假使「神經病」的,還能多一分自由,少一分負擔,給人話話神經病,又有甚麼關係?也許,做個「神經病」也不錯。反正,理性的人都不見得「正常」(阿修羅竟認真地考慮加入的可行性 :x )。

因正面地面對死亡而改變了人生態度,因人生態度的改變而改變了自己,因自己的改變而改變了他人的進程。本來就是佛家常設使用「四轉心識」的手段。

人身難得、生死無常,自能放下。
因果不壞、輪迴是苦,自無退路。

本書說的就是人身難得、生死無常這兩「轉」。

後記:據 Paulo Coelho 自述,他曾三進三出精神病院(原因就和 Eduard 一樣)。Veronika 根本就是他的女性體現。見下連結 Why I Wrote this Book:

http://www.santjordi-asociados.com/veronika.htm#articles

星期四, 6月 16, 2005

《金錢之王》

蔡東豪的新書。蔡東豪就是在《信報》寫《原氏物語》的原復生。

這書據說是蔡生在找到新方向前要做的二件事的其中一件。這件事實在做得不錯。行文流暢,言中有物,可讀性高。其可讀性之高竟包括了序、自序、總結及嗚謝,是為十分罕見。書在編排及攝影(!)上竟也有一手。這是意料之外的附加價值。我也忍不住買了一本。CUP出版?沒有甚麼印象,卻又好像聽人談過 …… 嘿!老柏又發作。

這本書的英文名字叫 The Money Masters 和John Train 的大作同名。內容也是寫成功投資者的故事。《金錢之王》其實就是五篇"金錢之王"的訪問。

葉維義、林少陽、鐘民穎、陸東和陳鎮洪這五人中,個人對葉維義和陸東較為熟識。個人也以為這兩篇寫得最好,最有參考價值。

陸東(Andrew Look)是出名"牙擦"的烏龜(因其撰寫的分析報告,封面都有烏龜),話說起來根本不留餘地。他對香港政府、八萬五的評論也是一針見血。捕浪者,名字起得好。

葉維義(V Nee Yeh)那章,散戶,尤其是"價值投資"者(如畢非德fans),應用心細閱。Investing Through Discipline ,在適當的時候認輸,你做得到嗎?

不過,在極速翻閱時,竟也發現了2處錯漏。話說,葉維義的外號是"魔鬼教練"(尤其是滑水時)而非書中所說的"殺手教練"(p.30)。"魔鬼教練"也是其已退役愛駒的名字 :) 陳鎮洪應有兩女一子(呀…最少有一個肯定是女啦),在127頁也說是"三兄妹"(睇相都似啦),在144頁卻忽然變成"三個兒子"。難道 ……?

在眾多談論到的書籍中,最想看的是Tery Smith 的《Accounting for Growth》。唔知會唔會有e-book 呢?

星期三, 6月 15, 2005

包剪"石沓"

全因為 Maspro Denkoh,包剪"石沓"這個古老遊戲又大熱起來了。

事原是 The Maspro Denkoh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社長端山孝(Maspro Denkoh)要拍賣一批梵高和畢加索的名畫,卻無法在佳士得及蘇富比兩家拍賣行之間作出取捨。遂要求兩家拍賣行的代表玩場一次過的紙上包剪"石沓"。佳士得在出剪的情況下贏得了拍賣權。

佳士得的勝出絕非單憑運氣。據說佳士得日本拍賣行行長用了一個周末的時間,透過網上查詢和請教朋友等方式,研究包剪"石沓"。(真係認真!)

這個出剪的「戰術」話說是佳士得英國現代藝術品拍賣行行長麥克萊恩的一對11歲孖女所出。她們擬定這個策略的原因是:
1. "石頭"(䂿)是三個當中最有力的
2. 所以初哥會在估計對手出"石頭"(䂿)的情況下出"紙"(包)
3. 故此應先出"剪"

也許你不會同意這對小女生的戰略。但你不得不承認,包剪"石沓"也有「戰術」。而事實上,包剪"石沓"有 Strategy Guide,有心理分析研究,甚至有"世界"冠軍。

相關新聞:
http://news.bbc.co.uk/1/hi/magazine/4521589.stm

世界「包剪"石沓"」協會
http://www.worldrps.com/about.html

另,包剪"石沓"的"石沓"字到底正字是啥,也眾說紛紜。錘、槌、揼、撘、揈、䂿、"手 + 耷",不一而足。難道用"石頭"、"剪刀"、"布"?但英譯是 "scissors", "paper", "stone"喎。"紙"豈不成了"布"耶?!

最後我決定用中文直譯及相信澳門博物館,用""石沓"":
http://www.macaumuseum.gov.mo/images/education/childrenday2005/61poster.jpg

誰說兒時遊戲中無大學問 :)

星期日, 6月 12, 2005

相親

原來明清社稷壇,
北京中山公園內,
每個星期天下午,
焦心中老年長者,
三高子女信息流(注一)。
手拿照片四尋覓,
挑選兒媳與姑爺,
名為相親雙選會,
話說猶勝網上戀。
既避當年之冤家,
又免同父異母緣。(!)
雖則沒有真貨驗,
血統現前正好查。
更有潛在之好處,
由自父母相中親,
總不至會太挑剔。
婆媳融洽有可能,
當能有個好覺睡。
也許香港應學學,
現代相親有可為,
現代相親有可為!

(注一)三高:學歷高、工資高、年齡高

公園裡的「相親雙選會」

中山公園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中山公園成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