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本來就是一把劍,自古以來皆是文人的利器。阿修羅不算是個文人, 頂多只算是半個書痴。寫的更不會是文以載道,頂多只會是身邊的一些小事,一句半句的夢囈。 阿修羅生性奇懶,所以發報一定不會定時。可以的話,請給我回應。搞不好,我會因此而樂上半天。
星期六, 10月 24, 2009
廣州與退休
於匆匆忙忙中,依然可以與已移居內地之友好一聚,深感有慶;依然有客關注此"博客",更覺有幸。
廣州在一天天的變,與香港的界線漸漸模糊。除了網上的自由度有所不足外,其餘似沒甚兩樣。
生活水平較低,節奏較慢,人較友善,雞較好味,都可能是移居內地的誘因。
特別是某些工種,本來就沒甚國界,住在那裏也不是問題。無語言阻隔的廣州就更具吸引力。
曾經不止一次想過終老之地。
尼泊爾、西藏、青海、印度、台灣、大嶼山,都是一時之選。現在也許可以加上重慶和廣州。
雖然,朋友們總半愛開玩笑地說,阿修羅到那裏終老都是一樣,反正大部份時間皆會在關中度過,這裏的四面牆和那裏的四面牆,理應沒大差別。
寫作之利
任總裁退休了。他說他喜愛寫作,不太介意是否會刊出。
同意。平民如我,也是這樣認為的。
於我來說,寫作就是一個反思的過程。
因為對自己寫下來的東西有要求,而且要求忠於自己。所以許多到真正動筆寫下來時,才會驚覺自己的心底原來是這樣想的。
許多自以為理所當然的基礎,原來就不是那回事。
人本善?人本惡?可能都是癈話。所想所行皆為"利",且只為己利。行善如是,行惡亦如是。
眾人口中所謂之善惡,只是眾人以眾人一時一地之標準衡量個人在一時一地所行之結果罷了。
若真有"善"、"惡",那只存乎一己未行而將行之一念。若其所行只為"利",那"善"、"惡"何來?
又何者為"利"?
"利"也可以只是"隨便"、"不用想"、"一直是這樣"、"反正我覺得如是"的代名詞。
此若從自身而起者,佛家稱之為"習氣",若從他處"感染"而來者,稱為"染著"。若所求(樂),與所行相悖,名為"無明"。故由"習氣"、"染著"欲求樂而失其法者,稱為"習染無明"。
"習染無明"所起之一念,為"善"乎?為"惡"乎?
唯動念而已矣。
不思善,不思惡,父母未生前之本來面目?
阿修羅於此時此地之所悟也。
《靈劍》與"命運"
在朋友的推薦下,看了《靈劍》,就是《天觀雙俠》的前傳,也就是小三兒父母的故事。
非常同意作者於卷後所說的,凌霄真是太"平凡軟弱"了,竟然要走到如是田地!實是甚難理解,自然不能引起共鳴,在代入感缺缺的情況下,自然覺得不大"好看"。
燕龍相對較好,但尚覺平版,人物的刻畫不太深入,在重重疑陣下更不見突出。
由於涉及"神通靈能",加上"聖子"及"魔王"身邊的"無間道"佈局,我覺得中間某些部份,非常之"哈利波特"。
相對來說,個人較喜歡《天觀雙俠》。最起碼,小三兒較其老爹,更對在下胃口。
書中有談到"卜辭命運"之說,其中某些觀點,在下是非常之同意的。每個人每分每刻都在改變自己,甚至改變著他人的命運。
"命運弄人"我覺得只是不願努力改變"命運"的人的借口。因為在不斷努力去改變"命運"的人,根本就不信"命運"。
非常同意作者於卷後所說的,凌霄真是太"平凡軟弱"了,竟然要走到如是田地!實是甚難理解,自然不能引起共鳴,在代入感缺缺的情況下,自然覺得不大"好看"。
燕龍相對較好,但尚覺平版,人物的刻畫不太深入,在重重疑陣下更不見突出。
由於涉及"神通靈能",加上"聖子"及"魔王"身邊的"無間道"佈局,我覺得中間某些部份,非常之"哈利波特"。
相對來說,個人較喜歡《天觀雙俠》。最起碼,小三兒較其老爹,更對在下胃口。
書中有談到"卜辭命運"之說,其中某些觀點,在下是非常之同意的。每個人每分每刻都在改變自己,甚至改變著他人的命運。
"命運弄人"我覺得只是不願努力改變"命運"的人的借口。因為在不斷努力去改變"命運"的人,根本就不信"命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