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0月 24, 2009

廣州與退休



於匆匆忙忙中,依然可以與已移居內地之友好一聚,深感有慶;依然有客關注此"博客",更覺有幸。

廣州在一天天的變,與香港的界線漸漸模糊。除了網上的自由度有所不足外,其餘似沒甚兩樣。

生活水平較低,節奏較慢,人較友善,雞較好味,都可能是移居內地的誘因。

特別是某些工種,本來就沒甚國界,住在那裏也不是問題。無語言阻隔的廣州就更具吸引力。

曾經不止一次想過終老之地。

尼泊爾、西藏、青海、印度、台灣、大嶼山,都是一時之選。現在也許可以加上重慶和廣州。

雖然,朋友們總半愛開玩笑地說,阿修羅到那裏終老都是一樣,反正大部份時間皆會在關中度過,這裏的四面牆和那裏的四面牆,理應沒大差別。

寫作之利



任總裁退休了。他說他喜愛寫作,不太介意是否會刊出。

同意。平民如我,也是這樣認為的。

於我來說,寫作就是一個反思的過程。

因為對自己寫下來的東西有要求,而且要求忠於自己。所以許多到真正動筆寫下來時,才會驚覺自己的心底原來是這樣想的。

許多自以為理所當然的基礎,原來就不是那回事。

人本善?人本惡?可能都是癈話。所想所行皆為"利",且只為己利。行善如是,行惡亦如是。

眾人口中所謂之善惡,只是眾人以眾人一時一地之標準衡量個人在一時一地所行之結果罷了。

若真有"善"、"惡",那只存乎一己未行而將行之一念。若其所行只為"利",那"善"、"惡"何來?

又何者為"利"?

"利"也可以只是"隨便"、"不用想"、"一直是這樣"、"反正我覺得如是"的代名詞。

此若從自身而起者,佛家稱之為"習氣",若從他處"感染"而來者,稱為"染著"。若所求(樂),與所行相悖,名為"無明"。故由"習氣"、"染著"欲求樂而失其法者,稱為"習染無明"。

"習染無明"所起之一念,為"善"乎?為"惡"乎?

唯動念而已矣。

不思善,不思惡,父母未生前之本來面目?

阿修羅於此時此地之所悟也。

《靈劍》與"命運"

在朋友的推薦下,看了《靈劍》,就是《天觀雙俠》的前傳,也就是小三兒父母的故事。

非常同意作者於卷後所說的,凌霄真是太"平凡軟弱"了,竟然要走到如是田地!實是甚難理解,自然不能引起共鳴,在代入感缺缺的情況下,自然覺得不大"好看"。

燕龍相對較好,但尚覺平版,人物的刻畫不太深入,在重重疑陣下更不見突出。

由於涉及"神通靈能",加上"聖子"及"魔王"身邊的"無間道"佈局,我覺得中間某些部份,非常之"哈利波特"。

相對來說,個人較喜歡《天觀雙俠》。最起碼,小三兒較其老爹,更對在下胃口。

書中有談到"卜辭命運"之說,其中某些觀點,在下是非常之同意的。每個人每分每刻都在改變自己,甚至改變著他人的命運。

"命運弄人"我覺得只是不願努力改變"命運"的人的借口。因為在不斷努力去改變"命運"的人,根本就不信"命運"。

星期六, 8月 08, 2009

我是我?!




當有人告訴你,你原來還有另一個身份,而且在你出生前已然訂下,你會有甚麼反應呢?

震驚?好奇?開心?

阿修羅的反應是有點失望。若所言是實,那我也太失敗了。雖然他們不是這樣認為。

我這次的任務又是甚麼呢?

要問老天了。

是的。我老早已經知道了。

對。是近兩年,圈內人才開始得知。

那是在最上位者,自己親口說的。在某些親近的人前,他就是這樣介紹的。

難道我變換身份會有幫助嗎?



我以為當下當走好自己的路,所以我上班,是妻子的他,是孩子的爸......

阿修羅依然是阿修羅。

明天的事是明天的,要管也管不了。

只活在當下。

就如口訣所說。

星期一, 7月 06, 2009

流浪客



人生就是不停地旅行。

從這一處,到另一處;從一堆人,到另一堆人;從一個階段到,到另一階段。

如若自覺是行者,對天地萬物皆多了一分包容。

反正就是個過客,即以平常心旁觀一切。

天要下雨,路見不平…… 能作,即作。不會太介懷﹐也用不著太多顧慮。

過路人不一定需要名字,反正名字也只是個代號。

事功當真如雲煙,對錯也只是寸心事。是耶非耶本不甚重要,因不同之局限內自有其獨有之標準,做好本份就好。

最少當要能自守自心之道。

人就是這樣不知不覺下靜了,稜角也少了一分。

如非此次流浪,能有此分體會嗎?

也許無定數中自有定數。

小孩子還能有邁向成熟的一天。

星期六, 6月 27, 2009

《南懷瑾談歷史與人生》




傳說中的中國讀書人是怎樣一副德性?我想大概就是南懷瑾這類人。

所學、所識、所想都內化了。故而所作、所行、所傳都是那一套。就是南老師(請容許我也這樣叫他)自己的那一套。強名之曰儒、釋、道皆不合,卻也不離於儒、釋、道,反正就是已經消化過、融合了,自有體系,自成一格(這使我想起錢鐘書)。就如過去的中國讀書人,以自身為文化之載體。人、文不分。

老人閒話說家常
學貫中西論古今
縱橫史哲總說詩
出入儒佛近乎道

後一輩的中國人也可以這樣嗎?

我覺得是可以的。但起碼要滿足了三個條件:

其一、是真心熱愛中國文化;

其二、是對中國文化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認識;

其三、是有足夠的時間給前兩者沈澱。

因為,中國文化(姑且這樣稱呼),越老越有味道(包括心境)。沒那種經歷、體驗,就不是那回事。即如︰

儒考墨俠道自然
斷章所取只為治
何羨或怨稱孤寡
皇上上皇終命終

看這書最大的得益是甚麼?

聰明不樂因欠恕
皇統內道外示儒
由來功成身當退
煤炭原來是劫灰

當中也有個極具啟發性的故事,記曰:

道在近處莫遠求
尋即不得放自由
百尺竿頭原已盡
更進一步悟是空

朋友,你的百尺竿頭呢?

星期一, 6月 22, 2009

不知所云




續:連而不斷,後亦無改、不變,故名。非唯名言,直指真實,故曰不變。一行即永續,故曰不斷。

最後之見地:當為大圓滿見,即「本來清淨平等」。

以顯現分立「清淨」,以空性分立「平等」,彼二於一切諸法中,無二一味而住。

「清淨」:離垢染、分別、思念、作意。一切本來清淨無染,唯行者作分別故。

「平等」:法性本無二,故平等、自然、任運、一味。亦無輪涅、美醜、高下。

見地本無相違:雖究竟一如,唯所針對、所見、所說不同之故。如與群盲說象,因應對象所說而不同,非究竟見地有異。

縛而自解是後手。自來「無縛亦無解,本圓佛性法」。

非以定為貴,上下座當無別。故定非在身,即無特定身姿。

定與後得定:歸於無二。定境之帶出,現實之回歸。知行無二,實証於見地。不離見地「無修之修」,此之謂也。故言「無作」「放下」。故越上即越無可為,謂無精進之精進。

修行口訣似常、斷,為免無知起邪見,故當擇器而密授。

大圓滿有其自密之特性,雖有師授,火候未足,亦不能通達。

以上皆不知所云?是的。這非常非常正常。

試問,心性與空性何異?

空性能言詮否?

如是開口即錯。言者不知,聽者不明。不欲不知所云,亦不得矣。

東野圭吾 x 2 《放課後》與《徬徨之刃》















因緣際會下,連續看了二本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

推理小說這品種,在兩年前根本不可能在我的書單內。這不得不說朋輩影響之大。

「你不知道你失去了甚麼。」這是某標準推理小說迷,對非推理小說迷的評價。

據說推理小說在日本極受歡迎,新人背出,競爭甚大。由純推理小說(本格派)到類推理小說(非本格派)都有市場。

但最好的才能生存,甚且被翻譯。

東野圭吾好看。誠不我欺。

我所看的是《放課後》及《徬徨之刃》。這已不是作者最有名的系列了。怪不得那般受歡迎。

這使我對《加里略》系列、《白夜行》、《幻夜》等也有所期待。

《放課後》可說是東野圭吾的成名作。說的是高中生老師的被謀殺案,故事曲折但不離奇。最後的自圓其說,也算是合情合理。作者對高中女生的心理分析也頗有趣。雖然,我會對兇手著意佈局去擾亂的作法有所保留。

《徬徨之刃》不像推理小說。更像是對青少年犯罪問題的質問及反思。

就如書友H說,是寫人性的。

犯罪者當付出甚麼代價才算合理呢?

其實對受害人來說,無論是甚麼代價也不能替代已做成的傷害的。

如果代價是為了阻礙或防止同類的傷害出現的話,代價不能太輕。

青少年犯罪,確實是個問題。他們當中,有多少人會悔改呢?

作者用的都是白描的手法,寫得流暢而真實,沒有長長而複雜的字句。和本格派的華麗,對比甚大。佈局精彩,沒有太多的費話。雖有說《放課後》為了字數加插了不少諸如對弓箭的描述,但讀起來就是不覺突兀和累贅。

比較有趣的是,作者對腋下流汗似有所偏愛。兩個故事都有這方面的描述,而且不只一次。

星期五, 2月 13, 2009

還健在嗎?

許久沒有更新了,原來還有人來看。

我很好。一切都很好,隨了更步向衰老,更步向死亡外,都沒有甚麼差。

只要不是「已經」死掉的,誰也一樣。不是嗎?

金融海嘯對我的影響不大,那好幾種「富貴賭具」我剛好都沒沾上……

為甚麼?

我笨嘛。自己沒攪懂承受了多少風險,那個回報又不見得多;那些口若懸河的,自己也不見得太懂,那……那就算了吧。

忙!不然也許會多寫幾篇。是的,我做的公司和我做的工作都有點怪;是忙的,沒騙你。騙你幹「馬」呢?都解釋過了。明明是很平常的,但說了老半天你們都總沒攪懂,也就只好算了。其實是你們太先入為主罷了。

書?當然有看啦。小書會還在。他們都好,而且有新成員加入。甚麼書?小說比較多啦。我看那些?又不是那些沒人看的「硬」書啦。我對上介紹的?應該是《黑天鵝》吧。

剛好在金融海嘯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