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5月 28, 2005

《在智慧的暗處》

現在當我們提到西方哲學時,我們一定會提到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理斯多德。彷彿他們就是哲學之源甚或是哲學的代名詞。但在他們之前就有沒有「哲學」嗎?

《在智慧的暗處》是通過前柏拉圖時代的哲學考古,把被遺忘了的西方文明之源 ─ 巴曼尼德斯(Parmenides)的學術和思想介紹出來。

巴曼尼德斯是誰?巴曼尼德斯就是柏拉圖的老師及∕或其老師(蘇格拉底)的老師。

據本書作者提出的資料顯示,巴曼尼德斯(Parmenides = Parmedeides)是維利亞人,皮瑞斯(Pyres)之子,阿波羅之子(Ouliades) p.134, 是一位“祭師” (Physikos = 關心存在的基本原則/醫生/物理學家) p.136。二千五百多年前,住在南義大利,為著名的西方哲學和邏輯之父。寫有不少著作,及有關其智慧之源 ─ 冥界的詩篇 p.51。巴曼尼德斯的真正繼承人也不是蘇格拉底或柏拉圖,而是他英俊的養子齊諾(Zeno) p.143。一位被柏拉圖描述為巴曼尼德斯的情人的同性戀者。不過,柏拉圖在其對話錄(Parmenides)中有關的描說,話說都是假話,是整個“弒父”陰謀中的一部份。(有關當時“養子”的作用及傳承的傳統可看書中有關 Hippocratic Oath 的講述 p.145)

有關巴曼尼德斯及其傳承學派(畢達哥拉斯 Pythagoras學派)已早被遺忘。虛構的部份又已經和歷史融合。要完全地恢復原貌似乎已經不可能。故此,作者的許多說法和觀點,我們實在無法確認。不過,《在智慧的暗處》會是個不錯的補白和開端,作為前柏拉圖時代哲學考古的其中一章。

話說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派喜歡住在近火山的地區。他們視火山的火焰為黑暗深處的光。是「地獄之火」、是所有其他光的出處。他們認為星星的光、月亮的光和太陽的光,都只是冥界那些看不見的光的倒映和投射。他們認為「光是歸於黑暗,清晰是歸屬於隱晦。不能為了光的緣故而否定黑暗,因為一切都包含著它的對立面。」

他們對冥界(或稱地獄)和天堂的想法也與別不同。他們認為「人不向下走就不能向上走,沒有經過地獄就到不了天堂」。而冥界之火就有淨化、轉化和讓人獲得永恆的力量。「想要得到光,你就必須徹底走入黑暗,直達它的盡頭」。上天堂也不存在任何其他捷徑,「除地獄外也別無出路」。「把智慧藏在死亡中,真是個最巧妙不過的安排。每個人都在逃避死亡,所以每個人也是在逃避智慧。只有那些願意付出代價和逆流而行的人例外。」

事實上,早期基督徒也有談到神的「深處」。猶太神秘主義者也談到「下降到」神之中的必要。這些言論,都被後來的天主教或基督教的神學判別為不可解,或作者的手文之誤。

假如你相信作者的推論,他們說的也許就是來自冥界的訊息,此等話語也可以成為巴曼尼德斯或畢達哥拉斯思想影響的印記,更能替他們那些"不可解"的言論找到注腳。

由於認為「拒絕黑暗而想要得到光明是不可能」的想法“不合時宜”。作者以為這些學說都是被刻意地忘記的。而這條沿於黑暗的另一路智慧之源,到後來只在少數的異端、神諭的作者和煉金術士之間流傳。「當神明被從深處移走以後,我們失去了我們的深處。」

本書的作者彼得‧金斯利(Peter Kingsley)是個哲學學者,專門從事蘇格拉底哲學研究。手上的中譯本是梁永安先生翻譯的。阿修羅對譯者的翻譯功力本無置喙的餘地,唯書名 In the Dark Places of Wisdom,在下以為譯作“智慧中的暗處”,在感覺上,也許會較《在智慧的暗處》,更能切合主題及作者的原意。

在下以為原書名最少包含了下面三個意思:
1. 現在所謂的“哲學”∕“智慧”並非完全光明(柏拉圖為一己利益而作的歷史改造)。
2. 自以為處身於智慧之光的世人根本地忽略了“智慧中的暗處”。(來自黑暗、死亡、冥界的智慧)。
3. 現有的“哲學”∕“智慧”本來就有其來自暗處的源頭。(被遺忘了的巴曼尼德斯及畢達哥拉斯學派)

《在智慧的暗處》結合了考古學、文學、神秘學、神話學及哲學,分析入微,安排巧妙,會叫人有一口氣讀完的衝動。假使《在智慧的暗處》算是哲學書的話,這就是阿修羅看過的唯一一本有推理小說味的“哲學書”。

星期四, 5月 26, 2005

Blogger Template

謝謝 david 的介紹,Blogger 頂上的 bar 沒有了。要試試嗎?

你只需要:
http://blogger-templates.blogspot.com/2005/01/remove-navbar.html

星期二, 5月 24, 2005

阿修羅語錄

因為某個論壇,有"個性簽名"欄,閒時亂寫一番,也不覺有多爛,今次聚首一堂,聊博大家一粲。

人沒有翼,可以飛嗎?
可以,就在廣闊的胸襟裏。
人生‧041112

玩遊戲機時,你只會左閃右避,不發彈卻望過關嗎?
人生和愛情難道不是戰場?
人生‧041228

感謝饑餓,使我們明白何謂溫飽,
感謝貧窮,使我們明白何謂豐足,
感謝苦困,使我們明白何謂幸福,
就是世界的不完美,做就了改善的空間。
人生‧050202

春來浮若夢,夏至察淵魚;
秋臨風不息,冬去已忘言。
《死期》‧050226

尋常百姓寒問暖,書畫琴棋臥雲端,
華氣自顯腹經論,野渡無人橫泊船。
《借古》‧050414

灰天黃雲裏,日月星無蹤,
人遷鳥歸去,烏煙狹道逢。
《香港?!》‧050512

半鉤殘月臥半天,濕風暖雨趨人眠,
長髮紅衣一過客,閒撥數珠待客船。
《境》‧050512

星期一, 5月 23, 2005

真不行?

這幾天在某論壇內打了不少字。東面說了兩句,西面又要說兩句。由於立場有別於兩邊,所以兩邊看來都可能不是人。

爭端的原因只是小事 …… 於我是小事罷 …… 只是一兩個字的分別,一些可有可無的取態。

當事人,卻不這樣認為。

不同意或反對自己意見的,就是壞人嗎?

壞人就沒有發言權?

別人以他的標準套人,就一定是針對你?

他/他們有用同一標準"針對"其他人嗎?有的話,算否"針對"?

假如自己有所不足(不論是何原因),給人捉到話柄(舉例),反罵、死不認,還是下次小心點好些呢?

問題是用來解決的,還是用來製造更多的問題?

面子問題?

磊落地認裁都沒有面子嗎?

也許,要參考一下,某些政治家的發言了(非常不幸,香港那些玩政治的,都在一般水平之下)。

禮貌些,心胸廣闊些,看長遠些都有錯?!

似乎價值觀真是改變了。

上一輩的人會希望得到提點,無論是否善意。如今的人卻會拒絕任何相反的意見,就算是善意!

阿修羅雖然年紀相較起來不算大,但心態卻是過去式的,不認老也真不行。

星期四, 5月 05, 2005

影子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一條小河,河上有橋,橋邊有樹,樹下有隻老狗。老狗吃著骨頭,老人看著老狗。一群螞蟻在地上爬。咬著,搬著,所能獲得的每一塊碎屑。

老狗斜眼看著老人,趕快的吃,怕他搶牠的骨頭。

老人看著老狗,想快樂原來簡單,就像老狗只要骨頭。

螞蟻們忙著,它們看不到老人,看不到老狗,只顧著碎屑。

有個小孩路過,他說:「螞蟻貪,老狗慎,老人痴。」說完了就走。

小孩走呀走,走過山與川,走過日與夜,走到那遙遠的遠方。他對著螞蟻上的老人的眼中的老狗之上之樹的邊的橋之下之小河,說著這樣的故事:「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一條小河,河上有橋,橋邊有樹,樹下有隻老狗……」

在小河水的倒影裏有一條小橋,橋邊有樹,樹下有隻老狗。老狗吃著骨頭,老人看著老狗……。

愛的過現未

愛有保證嗎?愛侶的過去你介意嗎?

你愛的是現在的他,還是過去的他?

世上沒保證的事多的是。就如銀主盤,不會有滿意紙。「上車」後方發覺裝潢下有滲漏,也只可以自行處理。就如買雞蛋,下鍋後方發覺是壞的,除了將壞蛋與其他材料隔離,甚至是整鍋丟掉外,又可如何?

買樓、買雞蛋都可以學習及依靠經驗,做足防禦設施,甚至只光顧有信譽的老店。選擇愛侶時,除了可依靠學習及以高昂代價換來那帶有偏見的經驗外,還可依靠甚麼?你喜歡「老店」嗎?愛情真的會有良好信譽保證?信譽破滅了,又可如何?

告他嗎?感情能量化嗎?可以實物來等價交換嗎?時間與青春一去不返,你也不再是從前的你了。又可如何?

過去已過去。介意有何用?就如買樓、買雞蛋一樣,要求的是事前的經驗、眼光、判斷。事後?只有快快補救。要放棄,也已經代價不輕。感情就如倒出去的水一樣,一去就不再返,攪不好還會摔你一跤。

頗喜歡 at it is這短句,說的是當下。假如愛有明天,其開展處就在當下。

星期三, 5月 04, 2005

《Monster》

總算看完了浦澤直樹的《Monster》。比想像中好看,尤其是熬過了40%後。有些布局是猜到的。但大部份的,都在意料之外。可以看到每格漫畫都經過作者的精心處理。分鏡做得相當好。結局尤其出色,完結得非常有力。

也許,阿修羅的體內也住了"怪物",也許阿修羅真的是半邪惡。阿修羅設想中的故事發展及結局,皆遠較現在看到的黑暗。

在阿修羅的劇本裏,那對雙生兒的角色是可以互換的。

就在他們20歲生日那天。兄妹見面了。這,喚醒了妹妹體內的惡魔。妹妹體內的惡魔甦醒後,哥哥的體內的惡魔卻開始沈睡。

一切皆按照計劃進行。

「我回來了。」

「歡迎妳回來。」

「我就是你…」

「…你就是我。」

她對他溫柔地微笑,手指指著自己的眉心。





怪物沒有名字
可能無此需要
人沒有了名字
因為已被奪去
自己被遺忘了
記憶的再創造
真假沒法分辨
過去已被抹淨
怪物最終有了名字
卻再沒有會叫它的人





人的心靈是脆弱的。

人體內都住了怪物。

需要的只是一點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