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5月 28, 2005

《在智慧的暗處》

現在當我們提到西方哲學時,我們一定會提到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理斯多德。彷彿他們就是哲學之源甚或是哲學的代名詞。但在他們之前就有沒有「哲學」嗎?

《在智慧的暗處》是通過前柏拉圖時代的哲學考古,把被遺忘了的西方文明之源 ─ 巴曼尼德斯(Parmenides)的學術和思想介紹出來。

巴曼尼德斯是誰?巴曼尼德斯就是柏拉圖的老師及∕或其老師(蘇格拉底)的老師。

據本書作者提出的資料顯示,巴曼尼德斯(Parmenides = Parmedeides)是維利亞人,皮瑞斯(Pyres)之子,阿波羅之子(Ouliades) p.134, 是一位“祭師” (Physikos = 關心存在的基本原則/醫生/物理學家) p.136。二千五百多年前,住在南義大利,為著名的西方哲學和邏輯之父。寫有不少著作,及有關其智慧之源 ─ 冥界的詩篇 p.51。巴曼尼德斯的真正繼承人也不是蘇格拉底或柏拉圖,而是他英俊的養子齊諾(Zeno) p.143。一位被柏拉圖描述為巴曼尼德斯的情人的同性戀者。不過,柏拉圖在其對話錄(Parmenides)中有關的描說,話說都是假話,是整個“弒父”陰謀中的一部份。(有關當時“養子”的作用及傳承的傳統可看書中有關 Hippocratic Oath 的講述 p.145)

有關巴曼尼德斯及其傳承學派(畢達哥拉斯 Pythagoras學派)已早被遺忘。虛構的部份又已經和歷史融合。要完全地恢復原貌似乎已經不可能。故此,作者的許多說法和觀點,我們實在無法確認。不過,《在智慧的暗處》會是個不錯的補白和開端,作為前柏拉圖時代哲學考古的其中一章。

話說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派喜歡住在近火山的地區。他們視火山的火焰為黑暗深處的光。是「地獄之火」、是所有其他光的出處。他們認為星星的光、月亮的光和太陽的光,都只是冥界那些看不見的光的倒映和投射。他們認為「光是歸於黑暗,清晰是歸屬於隱晦。不能為了光的緣故而否定黑暗,因為一切都包含著它的對立面。」

他們對冥界(或稱地獄)和天堂的想法也與別不同。他們認為「人不向下走就不能向上走,沒有經過地獄就到不了天堂」。而冥界之火就有淨化、轉化和讓人獲得永恆的力量。「想要得到光,你就必須徹底走入黑暗,直達它的盡頭」。上天堂也不存在任何其他捷徑,「除地獄外也別無出路」。「把智慧藏在死亡中,真是個最巧妙不過的安排。每個人都在逃避死亡,所以每個人也是在逃避智慧。只有那些願意付出代價和逆流而行的人例外。」

事實上,早期基督徒也有談到神的「深處」。猶太神秘主義者也談到「下降到」神之中的必要。這些言論,都被後來的天主教或基督教的神學判別為不可解,或作者的手文之誤。

假如你相信作者的推論,他們說的也許就是來自冥界的訊息,此等話語也可以成為巴曼尼德斯或畢達哥拉斯思想影響的印記,更能替他們那些"不可解"的言論找到注腳。

由於認為「拒絕黑暗而想要得到光明是不可能」的想法“不合時宜”。作者以為這些學說都是被刻意地忘記的。而這條沿於黑暗的另一路智慧之源,到後來只在少數的異端、神諭的作者和煉金術士之間流傳。「當神明被從深處移走以後,我們失去了我們的深處。」

本書的作者彼得‧金斯利(Peter Kingsley)是個哲學學者,專門從事蘇格拉底哲學研究。手上的中譯本是梁永安先生翻譯的。阿修羅對譯者的翻譯功力本無置喙的餘地,唯書名 In the Dark Places of Wisdom,在下以為譯作“智慧中的暗處”,在感覺上,也許會較《在智慧的暗處》,更能切合主題及作者的原意。

在下以為原書名最少包含了下面三個意思:
1. 現在所謂的“哲學”∕“智慧”並非完全光明(柏拉圖為一己利益而作的歷史改造)。
2. 自以為處身於智慧之光的世人根本地忽略了“智慧中的暗處”。(來自黑暗、死亡、冥界的智慧)。
3. 現有的“哲學”∕“智慧”本來就有其來自暗處的源頭。(被遺忘了的巴曼尼德斯及畢達哥拉斯學派)

《在智慧的暗處》結合了考古學、文學、神秘學、神話學及哲學,分析入微,安排巧妙,會叫人有一口氣讀完的衝動。假使《在智慧的暗處》算是哲學書的話,這就是阿修羅看過的唯一一本有推理小說味的“哲學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