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8月 24, 2007

天與地


過年如過日,

日過不留時,

時即分逝去,

分去秒無痕。

何必曰名利,

轉眼見白頭,

何需理斑駁,

此身共殘軀。

終葬獸蟲腹,

或為根苗肥,

憂之有何益?

事來或當應,

了了自了了。

何來舒胸臆?

誰懷天與地?


(照片來自︰http://taiwan-photoschool.com/new_page_72.htm)

星期一, 8月 13, 2007

梅窩

家住大嶼山,一個叫梅窩的地方。

每次談到住處,別人的結論總是「遠」。又或是以之與愉景灣、東涌之流比較,或攪混。

假如你作息不定時,晚上時常要應酬的話,梅窩不適合你。假如你有遲到又或是最後一才秒現身的習慣,超準時的車船會氣死你。假如你酷愛夜生活的話,這裡鐵定會悶死你。

那梅窩有甚麼好?

梅窩安靜、平和,有青山、綠水、藍天、海風、蟲聲、小鳥、沙灘、泳池、球場、笑聲、日出及月出的美景,破落的古蹟,和彌足珍貴的人情味。

對,就是海邊小鎮的風味。所欠缺的,只是早出晚歸的漁夫、漁船、漁火。

從前的梅窩是漁港嗎?

應該是吧,但早就沒有甚麼魚味了。那開銀礦的,也沒了。種稻的、養豬的,沒了。種菜、種花果的,還現存有一點。

代之而興的是旅遊業。士多、飲食、渡假屋等,也曾大盛。

可嘆的是東涌及其陸路交通的開發,使從海路經梅窩遊大嶼山的人日少。但選擇住在這小鎮,及其附近的中外人士,卻日多。

可悲的是梅窩的設施、議員、商戶、車、船等的不配合,選擇離開的人也漸多。因為議員及經營者的無知,使得梅窩不能轉形。外界也只得出梅窩無人住,一切只靠遊客的印像。實在叫人啼笑皆非。

就如政府一方面說要翻新梅窩墟市、修建海濱長廊、改建市鎮廣場及露天茶座等。另方面卻建議合併中環至梅窩及坪洲航線,縮減班次。再放些俗不可耐的大蟻、天鵝、雄雞等模型,名曰「美」化一樣。

梅窩航線長期虧蝕的原因是甚麼呢?是管理不善。比方說︰沒有善用碼頭設施。前線人員的不禮貌及不知變通。引入了太多不高速、收費貴、又缺乏彈性的高速船。假日加倍的車資及船資等。

中環往梅窩的六號碼頭上層還有個茶餐廳,梅窩碼頭的上層卻是丟空的。大好一個無敵海景沒被好好地利用。再說,六號碼頭的茶餐廳,不單比不上紅碪碼頭那幾間餐廳,甚至連三碼頭的同類餐廳也比不上。

中環往梅窩線的前線人員,也是出名差的。剛響鐘就關門,還會給臉色你看。管你是風雲色變,腹大便便,還是拖男帶女,總一視同仁。管你奶奶是否最後一班船,他老娘 / 老子不讓你上船就不讓你上。就像八月十日打風那天,就廿多人差點上不了開二時半的”尾班船”。八號風球一掛,她就停航了。反正閣下不能歸家是閣下的事。他們就是愛欺負和善的梅窩人。

住在梅窩(及其附近)的人,要不是沒有得選擇,就是因為他們喜歡大海。沒有選擇的密閉冷氣高速船,在在不是上選。阿修羅就曾無數次遇到人們(包括遊客)問為何不能外出上層露天的空間。及一再看到,那一個個貼在窗上、門上,失望地外望的面孔。為何同公司用作旅遊的同類船隻,這部份卻是開放的呢?

假如合併航線的建議得到落實又會如何呢?

市民搭船要多等二十分鐘 ,船程亦延長十五分鐘。即使合併了有關航線,仍可能要加票價……。

如此這般地發展下去,你還會住梅窩嗎?

應該不會了吧。有我們這種想法的人也不會少。

對了,你知道為甚麼同在大嶼山的愉景灣能發展成功嗎?

……!

阿修羅家住梅窩,十年。

星期二, 8月 07, 2007

《歷史學家》

《歷史學家》是一個「被注視著」的故事。注視者是吸血鬼,而惡魔就在身邊。

要做《歷史學家》裡的吸血鬼比較不容易。要經驗多次的「被咬」,甚至是「混血」的程序。這和「一般」的設定不同。吸血鬼的王國和勢力也出奇地小,和九把刀在《獵命師傳奇》所設定的,不可同日而語。

《歷史學家》也是一個追和被追的故事。但追者和被追者的界限不分明。被追者往往也成為追者。

《歷史學家》在我,就是兩段(或以上)故事的「剪接」。當中有不斷的現實和記憶交錯,無盡的場景交換和切入。「剪接」有留白之餘,還是高明地留下了軌跡。所以,還不至於太《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但有點《看不見的城市》,就是帶點伊塔羅‧卡爾維諾。假如你能明白我的意思。

要成功地把《歷史學家》改編為電影,想必不大容易。只因看電影,不太能有放下書來,思考一番的餘地。又或是做點筆記。又或像我現在這樣,在不明確需要停頓的地方,強加一點空間。

但,我終於能了解,為何文學在學會後,會更懂得欣賞。就像紅酒、芝士、河豚。就是那種外行人不易領略的,背景的,獨特的,細節。雖然,那個結局,似乎太過兒戲。

看《歷史學家》,不得不想到歷史。

歷史有真像嗎?如何能全面而有效的反映歷史的真實?歷史不是只會為當權者服務嗎?政治不正確的「歷史」,有足夠的生命力嗎?

我認識的那些歷史學家,對同一段的「歷史」也多有不同的看法,雖然他們手頭上的資料沒有甚麼差別。

是背景的問題,使得解讀上有分歧?為某人或某事「平反」,也只是想達至某種學術上的「平衡」?這是我的疑問。

有可能不經過任何篩選的歷史「全」紀錄嗎?

在不得不篩選的情況下,取捨之標準為何?

單單是事件發生的經過的「紀錄」,算是「歷史」嗎?

有真正的客觀存在嗎?

「這已可能是個哲學而不是歷史的問題了。」另一個我不禁在想。

屋情六七

小情是阿修羅女兒的化名。

小情聰明、乖巧、能說善道、口舌便給,懂察言觀色。樣子不醜,樂觀敢言,深得同族及師長等愛護。

但她也會插圈弄套、公報私仇、欺上瞞下。

她,算是個異數。她今年七歲。


水屋是阿修羅兒子的化名。

水屋懶散、倔強、氣力大、具正義感,不太懂得表達自己,但有義氣。

他愛車,愛我行我素,不理人情世故。

他今年六歲。


小情和水屋一同長大,感情也很好。性格的使然,水屋常常吃虧。雖是如此,水屋卻是甘之如飴。只有當小情太過份時,水屋才會反擊。反擊是一次性的,卻也是”毀滅”性的。這使二人漸學懂了分寸。

小情愛笑,水屋愛哭。

龍生九子,信焉。

星期四, 8月 02, 2007

“男人”之使用說明書調查報告

假如”男人”是新推出市場的電子產品,就一定會有使用說明書。書中當會有其”功能”的介紹,”使用手則”,”系統”要求,”保養年期”,”警告說明”等等等等。

但可惜的是,”男人”不是新推出市場的電子產品,根本沒有使用說明書。而同期推出的”女人”也沒有。

同時因為”男人”和”女人”,實際上有眾多不同的版本,兼且皆有“自以為是”,“自我欺騙”,甚至是“自我改進或退”等調節功能,當中具有相當多的歧異性。

故此,一般情況下需要”男人”和”女人”配合使用,才能獲得穩定的“家庭”、”愛情” 和”幸福”之類的”保鮮期”不能被確定。甚至於延長”保鮮期”方面的研究,也沒有明確的結論或甚是方向。

調查顯示,一般有經驗的用家,皆比較保守。有部份會主張以“交吉(as is)”再打個八折的方式,估量”男人”(或是”女人”)的實際表現。並容許(不時)出現10個巴仙的調整誤差。以及每5年或10年出現一次的嚴重功能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