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7月 10, 2012

《地海傳說 Earthsea Cycle》




     《地海巫師》     (A Wizard of Earthsea,1968)
     《地海古墓》     (The Tombs of Atuan,1971)
     《地海彼岸》     (The Farthest Shore,1972)
     《地海孤雛》     (Tehanu,1990)
     《地海故事集》  (Tales from Earthsea,2001)
     《地海奇風》      (The Other Wind,2001)

終於看完了娥苏拉·勒瑰恩的《地海六部曲》。長,但也算值得。

 「地海」是小說裡的世界,有龍、有人、有既是龍又是人的生物。「地海」有自已的人民、自已的語言、自已的史詩;甚至是自已的哲學體系。

在「地海」裡你會看到「無為而治」、「為所當為」 、「有所不為」;對力量的取捨、對生死的感悟。甚麼是「可怕」、甚麼是「可敬」、甚麼是「恩賜」、可謂「代價」。
整個「地海」的傳奇,在《地海奇風》後變得完整。所有的東西都有一個「說法」。至於是否「完備」或「完滿」,則需訴諸讀者本身,反正故事「沒完」。

整個系列的筆觸都是淡淡的,要算是「大場面」,也不會太過激情。總是有種冷冷地在遠處眺望的感覺。卻又和「日式」的「無情」不同。

個人覺得《古墓》是最悶的。我第一次看時就是斷在那裡。「無名者」依我看,是有許多可發揮的地方的。

要把「地海」拍成電影,一點也不容易。話說宫崎先生幹了,我還未看呢。不知是否應有期待。



星期二, 7月 03, 2012

Child 44


前蘇聯?白色恐怖?極權封閉人性,助長邪惡?對老一輩的中國人來說,一點也不陌生。但對新生代來說呢?

要做「對」的事情。

生存是「對」嗎?

除了「生存」就沒有其他了嗎?

為了自己的生存就要犧牲別人的?

反黑為白。

選擇性遺忘。

和 1984、美麗新世界比起來,Child 44 不算突出。刻劃人性方面也不覺大深刻,有時可能是鋪陳不足,故事會有點突兀。


可能是爛戲看得比較多的關係(也可能是早有心理準備的關係)那殺手的結局我覺得是可以接受的。是否太戲劇化,就見人見智了,反正現實中不缺千奇百怪的人,而我也不覺得「連還殺手」,在「正常人」眼中是「正常」的。先不說平反那段。那最後的最後,嘗試去收養那段,我覺得是不錯的。如果我是主角,我也可能會這樣做,也許會再加上弟弟一家.....。

我覺得人性的喚醒是需要一個過程。是否合理,就看人又或是自己的信念是甚麼。

假如下場估計差不了多少,要雪中送炭、坐視不理、謀定而後動或落井下石,都是個人的一時決擇。我覺得情況和有人問你要否結婚、要否跳槽、要否信主,又或是要否多買一份保險一樣;有些人在某些時候是會比較衝動的。衝動也不一定是錯,反正直覺下的決擇有時比千思萬想後好,結局也要在決擇後才知道。
 不去選擇,還是要選擇永遠站在選擇前的一刻的,也是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