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9月 26, 2004

《塔 木 德》及 其 他

有網友認為要理解聖經,就要了解猶太人的歷史、文化及生活習慣。不論大家是否同意此論點,若要從書本上去認識猶太人及其歷史文化等,《塔木德》(Talumd)應該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塔木德》一般會被譯為"法典"(或猶太法典),但"法典"本身不足以形容《塔木德》。《塔木德》本身包羅萬有。大至律法、宗教、倫理、醫學;小至飲食、迷信、夢的意義都有。《塔木德》本來就是猶太先哲們口述的學問匯編,所以其龐雜是必然的。

《塔木德》可以分為《密西拿》(Mishnah)及《革馬拉》(Gemara)兩個部份。《密西拿》為拉比們對《舊約聖經》(Hebrew Scripture)的律法的講解和闡釋,由拉比‧哈拿西(Judah Hanassi或稱Judah the Price)於公元三世紀時匯編成書;《革馬拉》則是後人對《密西拿》所作之評述和討論的匯集,約成書於《密西拿》的三百年後。而一般人說的《塔木德》指的是"巴比倫"的《革馬拉》("巴勒斯坦"為另一系)。

《密西拿》及《革馬拉》合起來就是猶太人的所謂口傳律法 (Oral Law) ,亦即是一般所說的《托拉》(Torah)。這個《托拉》與相傳由上帝在西奈山親授摩西的《托拉》(Mosaic Torah)有別。

有不少人喜歡拿《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和《塔木德》來作比較。但本人以為二者的相似,只局限於成書的過程及其本族中的地位。《摩訶婆羅多》應該被看成民族的"史詩"或神話故事的總集,智慧則隱藏在其浩大的故事海中,而且依著各人本性,看到的教訓不盡相同;《塔木德》雖也有充滿智慧的小故事,但調子較嚴肅,多像說教,沒有太多想像的空間。《摩訶婆羅多》和《塔木德》在風格上南轅北轍,但個人都非常喜歡。

當然,一般人如阿修羅是看不懂原文的,所以《摩訶婆羅多》裏的韻文特色,及《塔木德》內的文字遊戲都只能聽聞,未刻親見。可惜。

有興趣看《塔木德》但又怕太花時間的,可以看Everyman's Talmud: The Major Teachings of the Rabbinic Sages by A. Cohen, Abraham Cohen。雖然這本也算是經典,但作者的本意是寫給一般人看的,所以不用太怕。山東大學出版社有中譯本,叫《大眾塔木德》。

喜歡硬少少的,可以試試:
Aspects of Rabbinic Theology: Major Concepts of the Talmud by Solomon Schechter
Introduction to the Talmud and Midrash by Herman L. Strack, Gunter Stemberger, Markus Bockmuehl
這兩本阿修羅沒有親自看過,但聞說非常不錯。

對喜歡挑戰的人,阿修羅會推荐摩西‧邁蒙尼德的《迷途指津》(The Guide of the Perplexed by Moses Maimonides) 。此君以為宗教和哲學並不抵觸,他就是試圖以此書來說明猶太教在"智性"及"邏輯"是一貫的。此君的智慧和淵博不容忽視。不過,個人以為此書不大適合無包容之心的讀者,火氣大者尤其不適宜。原書為阿拉伯文,后被譯成多種歐洲文字,近有中譯本,也是山東大學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