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ink是「閃亮」、「眨眼」,可指時間的短促。時報出版社的中譯本就定名為《決斷2秒間》。
Blink這本書有趣。有趣的是他寫的都算是老生常談(最少對我說是),也是我們身邊會遇到的事。就是作者的包裝或說切入的角度,使得本書讀來有趣。叫我們熟悉的變得陌生,察覺到習以為常的背後,也有一翻道理。
我覺得Blink講的只是潛意識及直覺的問題。若用作者的字眼,要旨大約可以歸納成一句:「人可以利用潛意識來揚棄所有無關要的資訊,再透過薄片擷取 (thin-slicing)這一種先入為主的內在統計,而作出之身體先於腦袋的決定。」
「潛意識」與「直覺」和「偏愛」或「偏見」有沒有本質上的分別呢?我會說都是那回事,約等同佛家所講的「習氣」。既可以是與生俱來,也可以在現世形成及改變,習慣上借用"茶漬" 或"鏡上的塵垢"來作說明。
那「直覺」,「理性」嗎?這很難說,因為「理性」也已被壓縮。壓縮得法的話,「理性」可存。但假若其人本就沒有甚麼「理性」,那就壓不壓縮,也沒有關係。
在壓力下的瞬間判斷,重點是要「快」還是要「對」?當知道「快」只是「直覺」的附加值,「對」才重要。
我們能透過訓練來增加經驗值,以經驗值來增加判斷的速度和準確性。故此,積習經驗訓練的材料和質素皆非常重要。Garbage in, garbage out的結果,是加強加深了「偏見」,而不是加強了「隨機應變」的「直覺」訓練。
書中說「隨機應變」並不等於是漫無章法,又以籃球比賽的訓練來作例子。但強行讓身體而不是腦袋記住的話,會造成「慣性」應變。就如海軍陸戰隊員針對其裝備所作的無盡止訓練,會握殺了許多可能性;裝備的單一或是重大改變,會直接影響到全隊的表現。就如書中那不大會應變的藍軍( 應該是藍不是紅,但不知有否記錯)一樣。
誠會某書友所言,從事銷售及產品設計的,於此書會有頗多能借鑑的地方。如:6與24的迷思,太多果醬的選擇等如不會選擇;太新、太特別等如討厭,歌手及椅子的特遇;說故事的問題 (storytelling problem)及語文遮蔽效應 (verbal overshadowing effect)等。
不過,本書最有價值的,可能是我們能更理直氣壯地為「不公平」的待遇下結論,而結論就是:你、樣、衰。
我只是個過路人.之前在pumb上讀過閣下留言,想不到現在在別的blog連結中,竟又無心闖了進來.是一點緣分吧.
回覆刪除十分欣賞阿修羅的文采.能令人思考的文章現在不易遇到.多謝閣下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