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1月 12, 2007

《The Interpretation of Murder》 Jed Rubenfeld


本書以 Sigmund Freud 美國之行為引子,寫上流少女的連續謀殺案,旁及打壓 Freud 的「小兒科」陰謀、秘密會社等。雖算是一時之作,卻不會是一時之選。

本書在人物描寫方面相當失敗。個個人物都扁平如鏡,血肉模糊。比較突出的如 Nora Action (注一) 和 Stratham Younger 等,還是參照真人來寫的。

一般推崇此書的人都會提到作者對20世紀 New York 的考証及描寫。這點無容置疑。從〈作者筆記〉看來,作者是認真的。 Miss Elsie Sigel 之死是真人真事,其他如 George B. McClellan 市長等也是真有其人。而反轉再反轉之 Oedipus Complex 和「To be, or not to be」(p.328) 也算是有趣。但「奪朱非正色」,襯托豈能奪主?!況且,我們有《歷史學家》的珠玉在前。就是再左拖右拉也和故事無甚關連,就如那貌似《夢的解釋》的書名。

以一本小說來說,此書未能帶來「追」的感覺。在代入感缺缺的情況下,要一再勉力地看下去。那一小段一小段的分鏡寫法,難以形成張力。一本三百九十六頁的小說,要到約三百頁才開始有一點兒緊張,也不能不算是失敗。

[**假如閣下還打算看此書,就請不要看下面的內容**]

作為一本推理小說,可謂無理可推。因為……大家都在講大話。最要不得的是,推理小說中,用來「出貓」的秘道,竟就有兩條!故事一開始就單一地指向,懸疑感又不足,實在難以提起興趣。作為賣點的「解釋」,也來得突兀。作者無論在語言、內容、構思上都比較貧乏,完全無法和「華麗」的島田莊司比較。雖然這種比較可能不甚公平。但可惜的是《殺人時間館》是在下唯一認真地看過的同類小說。

比對作者簡歷,此書似已涉及到其所有的專長領域。在創造力不過爾爾的前提下,後續想必難以經營。英國最佳圖書獎,或許已是作者的顛峰。若其是股票,當建議沽出。

還好的是,以上之感想,非在下所獨有。故只好對「粉絲」們說句,此類作品,不太合港人脾胃。

(注一) Nora Action 是以Sigmund Freud的病人 “Dora” 做藍本的,其真名為Ida Bau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