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月 11, 2005

地 下 鐵 事 件 的 I 與 Ⅱ

決定在記憶消失前寫下《地下鐵事件I》及《地下鐵事件Ⅱ》的讀書報告。《地下鐵事件》寫的都是1995年3月20日,在日本地下鐵發生,由奧姆真理教主導的「沙林毒氣事件」。「I」從受害者的角度,「Ⅱ」從加害者的角度。

在兩本《地下鐵事件》的開首,作者都用了不少篇幅,介紹他的寫作動機、訪談的方法、資料的整理、成書的過程等,非常之報告文學。是報告文學,沒錯。這是村上春樹出板的第一套報告文學作品。《地下鐵事件》替他的寫作事業開拓了小說領域外的新一頁。

文學作品一般在加上「報告」二字後,都增加了賣點。賣的不少是「假」,但賣得更好的,更多的是「真」。可惜的是,真實而平凡的,都有點悶。村上春樹也不例外。

《地下鐵事件I》是通過訪談那些「沙林毒氣事件」的受害者而寫成的。作者試圖把那些人們印象中,模糊的,沒有名字的,甚至是「沒有臉」的受害者,通過文字,還原成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

有兩位書友,被作者的這個還原行動感染,覺得作者「偉大」。那功利而又無情的阿修羅,自然不會有這個感受。

在這數十個「故事」中,有幾個是在白描手法下,依然是煽情的。

真也有真的好。

《地下鐵事件Ⅱ》有個另一個名字叫「約束的場所」。依作者自己的介紹,「約束的場所」指的應是宗教上的「應許之地」。大約是「淨土」或「天堂」的意思。保留「約束的場所」這個日文名,不見得是個聰明的決定。

《地下鐵事件Ⅱ》是《地下鐵事件I》的延續。作者用相同的方法和模式,訪問那群「沙林毒氣事件」的加害者 ― 奧姆真理教的信徒。期望藉著沒有偏頗的訪問,重新呈現事實的真相。

重新呈現事實的真相?對,這也是作者對《地下鐵事件I》的期許。

依據作者的講法,《地下鐵事件I》是用來平衡一般的,平面的,片面的報導。那《地下鐵事件Ⅱ》,實際上應該是作者用來平衡《地下鐵事件I》的。

《地下鐵事件Ⅱ》因為種種的原因,未能訪問到奧姆真理教的核心成員。沒有奧姆核心成員的《地下鐵事件Ⅱ》,缺乏張力。我們對奧姆真理教發動「沙林毒氣事件」的真正原因和動機,也無法得知。一般教徒的訪談紀錄,實際上也不可能達到平衡《地下鐵事件I》的目的。

要算是能與麻原彰晃直接對話,此君所說的又會有多少真話呢?

「真相」是獨立的,不受限制的。故此,真相不可能從「平衡」中出來。要做到真正的「平衡」,會是無止境的工作,而且人言人殊。真正的「真相」從來都只有「天曉得」。

雖然如此,我們也可以在本書的「故事」中,歸納出日本新生代的精神面貌及日本新宗教興起的原因。

綜合而言,日本缺乏認同「非主流體制」的「安全網」是主因,追求愛、健康、與精神上的進步是副因。

也許,我們可以更簡便的說,是因為「心靈空虛」。

《地下鐵事件Ⅱ》雖有作者與心理學家的訪談,但不是一部談心理學的書。我們不知道物豐盛的日本人的心靈是否特別空虛,他們在精神上的出路是否特別少,面對的壓力是否特別大。但假如「心靈空虛」是病根的話,大部份長期在網路上留連的人,也大有機會成為奧姆真理教等新宗教的教徒。在強調完全的服從下,成為另一批「類似沙林毒氣事件」的犧牲者。

這是在下第一次看村上春樹。但據悉寫地下鐵事件I及Ⅱ的村上春樹,非常之不村上春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