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劉紹銘先生的《吃馬鈴薯的日子》,感慨良多。
上一代的人,膽子大、吃得苦。相較起來,新生代太幸福了。我們這些夾在中間的人看了,份外有共鳴。
《吃馬鈴薯的日子》,實際上有“童年雜憶”及“吃馬鈴薯的日子”兩部份。
“童年雜憶”寫作者童年時的生活,可說是一字一淚。
告別父母,離鄉背井,寄人籬下,按押度日。失學,吃不飽,當童工。受盡精神折磨,還能靠自修入台大。當中所需的意志,及所受的辛酸,實不足為外人道。兄弟情、友情交織,清淡而柔韌。
《吃馬鈴薯的日子》是作者台大畢業後,到美國至完成研究院的日子。
在經濟上來說,作者非常膽大妄為,沒有因此而出問題,可說是一大奇蹟。
窮、苦、孤、寂當是此人此時的寫照,與作者說的古、靈、精、怪,遙遙相對。
人情冷暖,凄楚無援,退亦無路的窮留學生境況,躍然紙上。作者淡淡道來,反更添傷感。
差點要與汽車說話的這種寂寞,也不是人人能夠領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環境,自有一代人的風貌。若易地而處,自己走的,也不知是何路。
作者行文流暢,節奏明快。感情真摰,不做作。若如好友,論微時。
以散文來說,本書是水準之上,當送與留學之人。求學者當以之惕厲,能作「勤工儉學」之鑑。
在下由衷推介。
牛津大學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